今天是马小秋陪伴您的第 4354

【读者提问】

马主席,老祖宗告诉我们“人,不能忘本;心,不能忘恩”但是现在很多人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忘本忘恩,这样的人该如何唤醒他们?

早上听到一个噩耗,马小秋最敬爱的舅舅离开了。此时此刻归心似箭,但真的没有办法抛下工作回老家奔丧,希望舅舅一路走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舅舅供养母亲读完大学,给母亲买过手表等诸多往事,我感受到了舅舅作为长兄对弟弟妹妹的关照;也从舅舅劝告晚辈团结互爱,为晚辈制作鞭炮、护肤品等细节,以及他在我最落迫时,特地写了一副书法鼓励我积极向上......感受到了他作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舅舅的离世,让马小秋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生无常”。实际上,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死亡是每个人都会抵达的终点,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会面对亲朋好友的死亡,更要思考自己应该怎么走完“生-死”的人生旅途,思考自己应该以什么姿态迎接人生终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言归正传,看到今天的话题,马小秋十分赞同做人不能忘本忘恩。首先要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那么我们的“本”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我们的“本”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四书五经、《弟子规》、《道德经》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之根、为人之本。

记得在2018年的“硅谷龙(纽约)峰会”上,我跟在座的华人朋友、外国友人介绍了《道德经》,分享了《道德经》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举了一个例子,说到我们公司有些员工,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却从不申请加班费或者要求加工资。听到这里,现场有几位朋友嗤笑一声,大概是觉得为什么会有这么傻的人,毕竟多劳多得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马小秋没有急于辩解,而是分享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意思是说,不存私心,为他人着想,自己会得到更多便利;愿意为他人付出,把自己拥有的东西给予、分享出去,自己反而更加富足。员工加班不拿加班费,一心向公,虽然当下没有回报,但他们的付出马小秋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定会在适当时机给他们升职加薪。哪怕我没有看到,老天也会帮他们记录着,迟早有一天会从方方面面回报给他们。

听完了马小秋的分享,现场的观众都被《道德经》智慧折服,包括那几位嗤笑的朋友,也对我的员工、我的管理方法有所改观。峰会结束后,很多朋友主动跟我合影留念,还拿了《道德经》回去研究学习。我认为,《道德经》就是我们的“本”,是历经几千年考验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是可以突破时间、语言障碍而被世界接纳的经典,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怎么能够把这个“本”弃之而不顾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铭记做人之本、感人之恩,不能仅靠口头说,最重要的还是付诸行动。正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面对忘本忘恩的人,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批评、说教,还要以身作则,用行动化育、引导他们回归本心,感恩所有。

在马小秋看来,“上善若水”就是最好的行动法则。《道德经》写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们要像水一样,按照自然规律做人做事,要有“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坚韧,也要有“柔弱胜刚强”的圆融智慧,接纳一切好的或不好的人事物。还要知道,哪怕滴水成冰、近墨者黑,虽然水的形态和颜色改变了,但水的本质是不变的,只要条件合适,就能变回原本模样;人也应该如此,不忘本不忘恩,即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也能坚持本真和纯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小秋特别赞同“同体大悲”的观点,简单地理解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彼此之间就是一个整体,往往一个人或一件事就可能影响全局,所以每个人都活明白,遵照自然规律做人做事,对自己、对整体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我们一定要记得,不要试图借外力去改变人事物,面对不好的人事物,要以身作则,用爱心、耐心和包容心去感化对方,让对方打心底里认清真相、接受真理,进而改变自己,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