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弘扬关席文化,增强青少年儿童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近日,浒墅关乡村振兴党委联合党员志愿者,邀请关席匠人施永赳举办了“沉浸式关席传承进课堂”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翩跹,关席文化浸润人心

“小朋友们,知道这些靠垫、扇面、装饰画,都是用什么制作的吗?”课堂伊始,施师傅向大家展示了部分关席产品,辅以相关图片,色泽碧青、光滑平整、编织紧密的关席形象变得清晰立体起来。在一问一答的互动中,辖区青少年儿童逐渐了解到关席的发展历史、特色、规格品种等基本知识。

同时,党委在驿站、乡村振兴实践馆等文化阵地开展流动式草席文化展览,据悉,本次展览为期二周,每天吸引100余人驻足观看,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浒墅关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关席文化,折射出匠人们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中练就的精湛技艺和对待传统手艺的用心。

亲身体验,手工编织传承技艺

随后,施师傅拿出浒墅关盛产的席草向大家展示关席编织的流程和手法,边展示边指出需要重点注意的事项。织席在浒墅关俗称“打席”,一个“打”字,道出了劳作的艰辛和极高的编织要求,关席之所以光滑平整、紧密结实,就在于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到精细,不得半点马虎。小朋友们跃跃欲试,在掌握了施师傅传授的编织技法和窍门后,纷纷开启了织席初尝试。制作过程中,小朋友们互相帮助、互相探讨,施师傅也不停地在其间指导大家如何编得更好。虽然关席编织并非易事,但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一个下午的时间,已然产出了好几面完整的席扇。

“我特别喜欢今天的非遗关席课,让我了解了优秀的民间传统手艺,更对非遗工匠的初心产生由衷的钦佩之情!”四年级学生小李坚定地说道。

接下来,乡村振兴党委将坚持“党建引领非遗传承”思路,采取“非遗+短视频”“非遗+文创”模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席、走进关席、亲身体验关席制作、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让传统手艺“活”起来。(柏梦婷、张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