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同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相关临床研究指出我国由于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差异,且儿童由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容易因铁摄入不足或机体储备不足而导致血红蛋白水平下降造成贫血。贫血发生后会导致患者的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使得患者正常生理机能受限,对于婴幼儿而言则会影响自身的身体发育,而且还会带来认知、精神、运动的发育迟缓,并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我国政府为确保儿童的身体发育和营养状况,尤其是预防贫血的发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而且随着家庭对儿童保健发育的重视程度增加,使得儿科保健工作备受关注。

防治干预措施

防治干预措施

患儿贫血营养干预的同时,还要积极进行防治指导和干预。对于程度较轻的贫血患儿,可对其进行饮食干预。对于饮食挑剔的患者,需要饮食多样化,确保正餐的营养价值,戒除零食;对营养状况不良的患者,则要根据患者的家庭和生活情况,由营养师为其制定严格的饮食干预计划,并与患者家属进行细致耐心的沟通交流,确保干预效果和依从性。根据患者家属的文化水平,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患者家属的营养及饮食误区进行分析和总结,利用传统的教育讲座、以及借助大众传媒和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进行贫血防治措施的知识普及。此外相关部门也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长期、有效的贫血防治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安排专门的培训来提高健康教育人员的知识水平,从而促进健康促进的效果。

临床引起贫血的原因较多,但最为常见且主要的包括了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造血微环境异常、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等,由此可见,贫血的发病原因不同,其治疗方案也需要具有针对性。虽然临床上绝大多数的足月新生儿具有一定的自身储备铁,但在新生儿出生后,随着机体发育,使得初期储备铁元素逐渐减少而引起贫血。因此贫血的发生较为普遍,但可被治疗和预防。依据中国营养学会“缺铁性贫血营养防治专家共识”工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共同制定的《缺铁性贫血营养防治专家共识》,对确诊为贫血的患儿开展营养干预,通过针对性的个性化营养干预,不断促进患者各类造血所需物质的补充,能够有效提高贫血的治疗效果。此外从患者家属进行着手,通过各种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不断提高患者家属的认知水平和遵医行为,使得贫血患儿在日常营养干预中获得了有效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