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中国“十一五”规划以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中国承诺在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实现碳中和的基础。另一方面,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为改革和发展设定了目标和约束,这将倒逼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从高碳到低碳再到零碳的模式转变。在工作思路上,要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在工作措施上,坚持国家统筹,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压实各方责任,坚持政府和市场发力,在改革创新中推动落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承载着新的使命。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就必须汇聚生态文明系统,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整体协调机制。我们需要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导,也需要自上而下的联动,需要良好的治理体系和制度工具,为长期的绿色低碳转型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做好二氧化碳排放高峰时的碳中和工作,要加快建设全国能源使用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重管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专项金融政策,建立支持碳减排的工具。
碳定价政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刺激减排的有效工具。通过总量控制和碳价格机制,形成碳减排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有利于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减排。中国采用基于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的碳市场作为减排手段,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个省市相继启动了碳排放交易试点。2020年11月,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即将启动。计划今年6月底前开始网上交易。
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碳中和愿景,不仅要依靠节能增效带来的能源需求减少,也不能依靠发展可再生能源带来的能源和电力部门的脱碳,还需要依靠各经济部门和能源行业的综合努力。实现二氧化碳峰值排放的碳中和愿景需要快速的技术突破和有效的市场激励,并需要突破性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在常规减排技术或替代技术难以实现深度减排、技术不成熟、成本高的领域,需要通过碳定价机制加快技术研发,促进产业化。有了碳市场的价格机制,企业可以通过碳交易市场补偿减排成本,甚至获得利润,从而促进其参与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当然,碳市场不可能“覆盖全球”,多种市场机制必须共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