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从古至今,太平盛世的必要条件需满足天时,地利,人和。

但明末可以说是一个都不占。

一、气候方面,明朝从万历年间开始就进入了小冰河时期。

所谓小冰河期就是指太阳的异常活动,尤其是黑子数量减少导致地球气温急剧下降。

根据史料记载和学者的研究,公元1600-1644年也就是明朝最后的44年,气温降到了最低点,北方地区受灾最严重自不必说,一向气候温和的南方地区河流也出现了大面积封冻,就连广东地区都曾出现暴雪数日,牲畜冻死的奇观。极端的寒冷给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王朝带来的打击是致命的。

小冰河带来的最严重的灾害就是旱灾。

明朝崇祯年间,全国各地都爆发了不同程度的旱灾,多次波及省份超过四省,持续时间超过三年的特大旱灾。这些省份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也是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生态环境本身就十分脆弱,因而一旦气候有变,这些地区的灾难就会异常严重。

有数据统计显示,崇祯十年到十四年,北方五省:陕西、山西、直隶、山东、河南几乎每年每个省都有几十个县遭受旱灾。

其中最夸张的是崇祯十三年,这五省遭遇旱灾的县数量居然达到了311个,连年的干旱使得土地干裂,河流枯竭,水利不兴,粮食欠收。

而旱灾过后往往就是蝗灾!

遮天蔽日的蝗虫将最后幸存的庄稼也都一扫而空。以至于几千里土地颗粒无收,导致这些地区爆发了史无前例的大饥荒。

禾枯粮绝,麦尽干枯就是那个时期最真实的写照。

文献记载,崇祯改元之岁秦中大饥,赤地千里。

最为关键的是,明朝末年的吏治极为腐败,各种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崇祯皇帝为了充盈国库,更是横征暴敛,赋税沉重。干旱饥荒加上朝廷的压迫,饥民们只好背井离乡逃往别处避难。

树皮,草根,小动物甚至观音土都需要争抢。即便这样每天饿死的人依然不计其数。

于是人们就逐渐突破道德的底线,开始人吃人。

明末官员马懋才写的《备陈大饥疏》就深度描绘了当时陕西的惨状。

文中记载,一旦有儿童或者独行的人出了城门外就没有了踪影,后来发现城外有人在煮人骨吃人肉,这时才明白,原来之前出城的人被他们吃掉了。

除陕西外,河南、山东等省都有人吃人的现象,甚至出现了骨肉而相残食,有母烹其女这种灭绝人伦的事。

在明朝的最后几年,人吃人的现象达到了顶峰。

《崇祯实录》中记载:崇祯十三年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浙江大旱,蝗至冬,大饥,人相食草木俱尽。

仅在崇祯13年这一年间就有123个县记载出现了‘人相食’的场景。

多年间的饥荒致使昔日繁华,人口稠密的大明王朝饿殍遍野,伏尸千里,村落废弃荒无人烟,未闻鸡犬之声。城镇萧条,十室九空,不见灯火集市。

所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它就是鼠疫!

如果说旱涝和饥荒只是把大明折腾得奄奄一息的话,那么这场鼠疫则是瓦解明朝的一记重锤!

明末的这场鼠疫等同于欧洲历史上的黑死病,黑死病的恐怖气息一直蔓延到今天,而明末的鼠疫比起黑死病的破坏力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场鼠疫的源头主要来自于长城以北的游牧区,这些地区一直以来都存在鼠疫的自然疫源地。本来一般情况下,在农业区耕作的人们是接触不到草原的老鼠的,而游牧区地广人稀,瘟疫不易传播,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但是在明朝的中后期,

大量的汉人迁移到了北方,不断拓展的农耕区使得大量的牧场变成农田。这样直接增加了与草原老鼠的接触机会。

明中后期,鼠疫就曾在华北地区爆发,造成了很大的伤亡。随后鼠疫在个别地区仍时有发生。

到了崇祯年间,北方因旱灾,庄家荒废,食物短缺,老鼠找不到食物,就大批的往南迁徙。鼠疫也被带到了长城以南的几个省份,导致了鼠疫的第二次大爆发。

迁徙途中,不断有病死的尸体成为饥民们争抢的食物,这些饥民有不少是成群结队地背井离乡,他们感染了瘟疫后,回到队伍中时,又会传染给他们的同伴。鼠疫就这样开始在人群中传播开来。

鼠疫有多吓人呢?

最初病人身上长出一块肉核,而后嘴里就会吐出像西瓜瓤一样的血痰,非常骇人。只要染上,致死率基本上100%,少则片刻多则几日病人就会暴毙。史料中记载多有‘朝发夕死’的记录。而明朝人也没有防疫的常识,一旦有人发病,人们不会将他隔离。

因此每个患者都成了传染源,而鼠疫的传播性又强,因此患者的家人自然首当其害,一个家庭出现一个病人,基本上就会导致一个家庭灭门。‘至一夜之内,一家尽死孑遗’。

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尤其严重,有些城镇村子连人和牲口都看不到,只有大量的苍蝇盘绕在尸体周围发出的嗡嗡声,犹如地狱一般。而且由于这场瘟疫是在饥荒之后,人们四处迁移寻找食物,导致瘟疫传播根本无法防范。就连首都北京也都未能幸免。百姓哀嚎遍野,北京城门下每天挤满了抬棺出殡的队伍,到了明朝最后两年,北京城死亡人数已经难以估计,街道上不见人影,大明京师几乎成了一座‘鬼城’。

史书《崇祯实录》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日以万计。’明末重臣骆养性经历了这场瘟疫后做出了如下描述:

‘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军队也未能幸免

守卫京城的15万军队十之去七,战马也损失大半,所以李自成大军攻打京城时,城门上只有5万残兵驻守,为什么是残兵呢?因为这5万人也正在饱受瘟疫和饥荒的折磨,勉强过活,何谈打仗。这才是李自成轻易破城的根本原因。

曾经繁华鼎盛,富丽堂皇的北京城,被瘟疫和饥荒折磨后又迎来了战争,简直如同人间炼狱,惨不忍睹。

这还没完,一个时代的结束永远伴随着荒唐。

除了瘟疫和饥荒外,还频繁发生过各种诡异罕见的灾祸,诡异到至今也难以解释。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天启大爆炸。

公元1626年,北京西南的王恭厂火药库附近发生了一次剧烈爆炸,爆炸中心产生一个巨大火球,随后出现蘑菇状的云层,一时间,整个北京城大地颤动,房屋倒塌火光冲天。距离爆炸中心近的人尸骨无存,头颅和残肢断臂如下雨般落向地面。爆炸产生的巨震让紫禁城内以为地震,连正在用膳的皇帝都直接躲到桌子底下。而他的贴身侍卫,直接被飞来的瓦砾击中头部当场丧命。

刚降生不满一周岁的太子朱慈炅,因听闻了爆炸的巨响肝胆俱裂,惊惧而亡。

据统计,东自顺城门大街,北到刑部街,西到阜成门,方圆十三里的范围内全部化为齑粉,房屋全部倒塌损毁。伤亡2万余人,爆炸中心更是尸体堆成小山,时不时还有瓦砾,残肢断臂从天上掉下来。

后来出现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比如当时不少死者以及受爆炸波及的幸存者身上的衣服都不翼而飞,后来发现衣服竟然挂在几十公里外的西山上。有一处学堂,先生与几十个学生全部离奇消失,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这威力大到远远超越当时的科技,爆炸后又处处透着诡异,让人们怀疑是上天在降罪责罚。为此天启皇帝不得不下达罪己诏。

当然明末的北京城还不止这一次爆炸。

万历三十三年,盔甲厂大爆炸

崇祯七年九月盔甲厂大爆炸

崇祯十一年四月新火药局大爆炸

崇祯十一年六月王恭厂爆炸

崇祯十三年新火药局大爆炸

这么多次大爆炸在火器并不发达的明代,实在匪夷所思。

除此之外,大明最后几年,京城还经常出现大风沙,天空像血一样赤红,世人皆认为是大凶之兆。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在大明灭亡的前几年,更是屡发大地震,在明朝灭亡那一年,明朝的祖陵南京也发生了地震。

相传,在地震后不久,有人在夜晚听到朱元璋墓里传出阵阵哭声,好像在为明朝即将灭亡而哭泣。

这种种诡异又荒唐的灾难,不仅夺走了普通百姓的生命,也终结了大明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