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闽西儿女系列故事

阮文炳:热血报国战敌顽

《抗战铁流——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图片展》展出时,有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曾两次参观展览,他慢慢地从一幅幅图片前走过,不时驻足,回忆那段艰难而卓绝的历史。他就是老红军阮文炳。

阮文炳,永定县湖雷镇上南村人。1935年参加红军后,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三营九连班长。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新四军二支队到达岩寺整训后,在张鼎丞率领下,开赴江南敌后作战。此时阮文炳任排长,率部在小丹阳、云台山、秣陵关、当涂、十八村一带打鬼子。阮老回忆当年的战斗场景时,自豪地说;“我们二支队是很能打的哟,到年底打了200来仗,消灭了上千日伪军。张鼎丞和粟裕还指挥我们三团奔袭南京近郊,打破了敌人的‘扫荡’”。

1939年1月初,阮文炳到支队学习后,乘船返回丹阳,天刚亮时到了博望,许多战士晕船厉害。老百姓报告鬼子来了,战士们登上镇边的小山头,约莫三四里路,远远见鬼子挑着太阳旗,枪上的刺刀在晨光中忽闪忽闪着。大家精神一振,部队马上展开,夹击敌人。“打!”一声令下,鬼子被我军撂倒了一片。剩下的鬼子跳到水塘边、田埂边的水沟里顽抗。战斗持续到中午,估计鬼子的子弹也打光了,连里派出班长等战斗骨干,爬近敌人,一顿手榴弹猛炸,解决了战斗。阮文炳带着八连一排和兄弟连队在博望镇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这下参战连队的战士们发洋财了,争着收缴战利品,先找枪,还下到水塘里捞鬼子的武器,大伙那股子高兴劲,从心尖上往外笑。这时,一个鬼子从田埂边的水沟里爬出来,往西边就跑,战士们喝叫着撒开腿就撵。这家伙窜出十几里地,钻进一个村子小祠堂的草垛里,战士们上去把他掏了出来,鬼子拼命挣扎,还咬掉三连一个战士的手指头。这鬼子顽固,押着不走,战士们就把他捆起来抬走,送到支队部。下午4点多钟撤出战斗。第二天,鬼子就集中了两三千人马来报复,我军早有准备,转移了。阮老说;“这是我参加打的第一个大的胜仗,消灭了七八十个鬼子,开了庆功大会,把活捉的鬼子弄到台上示众,军民的士气大涨啊!”

1939年1月,三团调回皖南归军部直接指挥。七八月间,阮文炳接任八连连长,担负警卫军部的任务。1940年1月,老三团开赴繁昌前线,在繁昌、铜陵一带打击日寇和伪顽。阮老边叙述边击掌说:“我们士气很高,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皖南门户长江边上,平静的繁昌,成了烽火连天的战场。峨山头的搏斗,汤口坝的血战,英勇牺牲的吴副团长。保卫繁昌,保卫军部。’”突然,阮文炳猛地一拍沙发的扶手,恨恨地说;“小鬼子干不成的事,国民党反动派干了!这就是皖南事变。”

当时,阮文炳率老三团八连,是前卫的尖刀连,中路突围,军部就跟在身后。他指挥所部激战丕岭,杀出一条血路。“四面山头都让顽军占了,不走也不行了,根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拼了,冲出去!有我无敌,这个决心我们是非常坚定的。”讲述到这里,阮老的话语急促起来,沉浸在炮火拼杀的回忆中。阮文炳身挂长短两支枪,亲带一挺机枪,舍命冲杀!退到石井坑,又血战了6天6夜,一连只剩下10来个人了。部队分散突围后,顽军沿途堵截追杀。阮文炳带领余部边打边走,几经周折,五次渡江,回到了江北无为县。

1941年1月20日,中央共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由皖南突围的部队、三支队挺进团和无为游击纵队编为第七师。阮文炳在作战中多次负重伤,身体虚弱,组织安排他任五十五团军需副官。1943年春,七师部队编为沿江、和含、巢湖、皖南4个支队和一个独立团,阮文炳又回到战斗部队,先后任五连连长、特务连连长、特务营营长。他率部多次参加了粉碎日、伪军大规模“扫荡”合围的战斗。阮文炳说;“那时,我们处在敌、伪、顽的包围中,鬼子‘扫荡’‘清乡’不断,顽军对新四军封锁压迫,部队的生活很艰苦。我们一面作战,一面响应上级号召,想办法,开展生产自救,在驻地南义镇周围的山坡上开荒,种地瓜,种菜,还种花生、芝麻等能榨油的作物。有一位班长是个行家,在长江边上养了二三百只鸭子。”阮文炳所在部队面对艰苦的环境,共产党员们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干部带头,身体力行。就拿上山砍柴来说,阮文炳受伤的身体吃不消,但他咬牙挺住了,还比其他战士挑得多些,这就是身教重于言传。部队战士横下一条心,一切为了抗战胜利,为了人民解放,再大的困难他们都能克服。

1945年7月,七师开始对日军进行反攻作战,8月全面大反攻,部队奋勇冲杀,攻城镇,拔据点,打了一系列胜仗。

阮文炳讲述完他的亲身经历,听众问了阮老一个问题:“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您在做什么?” 阮老笑眯着眼说:“接连看到投降的鬼子乘船顺江退走!我就站在长江边上,高兴哪!不过,枪得留下!”阮老“哈哈”地笑出声来。

(整理:陈昳璇;审核:邓泽村 栾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