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杨益波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头戏”,也是宁波“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是宁波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方向指引。在12月17日宁波奉化举行的2022雪窦山全球智库论坛之“未来经济与‘双循环’发展”圆桌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对宁波如何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深入研讨,为宁波未来经济发展提出路线图。
宁波市工业和智能经济研究院院长尤廷指出,数字经济时代下,宁波未来产业的布局跟信息技术相关的有三个。“一是柔性电子,宁波有好多上市公司,无论是材料还是应用方面做得都相当不错;二是宁波有个非常好的场景应用是港口,又有好的基础,汽车产业是宁波第二大产业,宁波很多上市公司中有做智能驾驶的,有搞研发中心的,这些宁波后续都可以有所突破;三是元宇宙,看看宁波在这方面还有没有机会突破。”
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丁国杰认为,宁波是计划单列市又是港口城市,规模领先优势比较明显,产业底蕴深厚,特别是在“专精特新”方面,这是宁波未来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
在她看来,宁波未来经济的机遇与方向有以下几点。一是组合创新,着眼于宁波未来技术的方向布局,比如,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包括应用的客户,形成一个创新联合体;二是企业梯队培育,只要是成长性非常好的,技术代表未来方向的,都要有针对性的培育和支持机制;三是全链赋能,制定从技术突破到技术需求的传导机制,推动未来技术产业化;四是场景牵引;五是人才支撑;六是标准引领;七是生态完善;八是协同开放。
“站在宁波这个城市的位置,发展任何一个产业或者布局考虑,都要置身于长三角发展的大局,所以协同开放的思路要更多体现在里面。”丁国杰指出。
宁波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陈飞龙从“双循环”概念内涵出发认为,宁波未来经济发展必须要坚持五大重点,即必须坚持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统筹、必须坚持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统筹、必须坚持链主企业与集群产业的统筹、必须坚持成本效率与安全韧性的统筹、必须坚持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的统筹。
“要紧扣宁波作为国家先进制造示范城市的目标,紧扣宁波作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目标,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推进扩中提低,缩小城乡、区域、收入三大差距。紧扣宁波作为全国港口型物流枢纽城市的目标,提升港航物流业水平,强化战略资源的存储、转运、加工和交易,着力打造国家战略资源配置中心。紧扣宁波作为国家新型消费中心试点城市的目标,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着力培育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陈飞龙指出。
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前瞻性产业,有望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布局前沿领域,主要也是围绕未来智能、未来健康、未来空间、未来能源、未来材料等五大产业集群展开。
宁波市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谢瑜宇认为,宁波应力争进入未来产业布局的第一梯队,“以宁波制造业的雄厚基础,可以选取四大产业,第一个是类脑智能,布局数据中心、布局类脑的一些关键中心。第二个是元宇宙,分类分步骤推出一批元宇宙的应用场景,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第三个是前沿生物技术,主要是开展前沿生物技术的创新,从市场化和应用创新的可行性角度,推动生物检测技术的研发。第四个是碳中和,宁波是工业强市,也是能源大市,碳中和产业比较广泛,不仅包括供需两侧产业,还有一些配套产业,可以考虑发展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氢能和储能产业,尤其是在氢能和储能产业方面,可以加快推动氢燃料电池堆中的关键材料和部件、制氢储氢装备和产品。
“现在宁波最大的问题一个是港口路径依赖,一个是制造业路径依赖。”稷量产业创新(北京)研究院院长、稷量数科CEO徐苏涛认为,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宁波现在不要站在宁波去看问题,而要站在全球角度看问题。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把宁波作为综合型的全球型城市,怎么做到?可以通过‘金融+投资’实现财富分配;通过‘科教+科创’掌握科技主动权;通过‘制造+服务’掌握产业主导权;通过‘贸易+消费’掌握市场话语权等这些途径来实现。”徐苏涛指出,宁波只有数字化转型才能赋能双循环,才能真正走出来。
“要处理好路径依赖与开拓创新的关系、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海港城市与滨海都市的关系、产品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传统企业与新兴企业的关系、产业工人与科教治理的关系、绿色低碳与增长发展的关系、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这些都需要补短板。”徐苏涛表示。
圆桌会议的最后,还发布了《万亿城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2022)——兼论宁波的中国式价值与现代化意义》课题研究报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