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不胜利,我就不结婚。”
26岁的张乃一面对众多的追求者,毅然决然坚守住自己定下的原则。
日本人在自己的家里烧杀抢掠,自己怎么可能安安静静考虑自己的个人问题。
她也因此被称为"马奇诺防线",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她遇到了自己相伴一生的那个人——李达。
张乃一的一生当中得到过很多种评价,最初的评价是她的哥哥给她的:
没想到六妹居然这么有头脑,看起来真是块读书的好材料。只可惜是妹妹,要是个弟弟该有多好!
张乃一,出生于1913年,父亲张之慎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仕绅,曾经也小有积蓄,后来父亲染上了鸦片,张家也开始家道中落。张乃一是张家四个儿子和六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位,也是最有头脑,最有想法的一位。
图|张乃一,拍摄于河南大学期间
7岁那年,她开始读私塾,虽然清王朝已经覆灭将近十年的时间,但是封建思想仍旧根深蒂固,尤其是在私塾里,老先生教授的依旧是四书五经,在这样充满封建说教的私塾里读书,张乃一也产生了厌倦。
几年后,她参加了郾城县高小的入学考试,并以优秀的成绩录取。
不同于一般的私塾,郾城县立高小实行的是新式教育,国文,数学,体育等等课程让人耳目一新,张乃一在这里也明显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快乐。
毕业后,去了省城的开封女子中学,就这样,一个13岁的小女孩跑到了离家二百多里的地方去念书。
1927年,大革命进入了高潮,从广东出师的北伐军打到了河南境内,军阀节节败退。在这兵荒马乱的时期,张乃一的父亲张之慎病逝,此时张乃一读中学也才一年的时间。
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家中,张乃一和哥哥姐姐们给父亲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
而当她再一次想要回到学校读书的时候,却被大哥一口回绝。
他希望妹妹留在家里陪伴母亲,并信誓旦旦说:"只要六妹把母亲照顾好,我将来一定会报答六妹的。"
父亲去世了,长兄如父,兄长的话她自然要听。
但是整天在家无所事事,家里还没有自己喜欢看的报纸和图书,只能拿旧书打发时间,就这样,张乃一在家苦闷了两年多。
图|张乃一和李达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大哥的女儿不见了。张乃一问嫂嫂,她也只是骗她说去姥姥家,过了一段时间,她才发现,不让自己读书的大哥,却偷偷送女儿去开封念书了。
张乃一瞬间懂得了世事不公,在愤怒中,她大病了一场,痊愈后给哥哥写了一封长信:
"当今之社会,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一个人若是不思进取,不念书,没有知识,没有本领,就必然会成为一块可怜又可悲的弱肉。,就必然会任人欺辱宰割,就必然会被那些强者吞吃掉......妹别无所愿,只求兄长们念手足之情,放我到开封求学。"
最后,在张乃一的恳求下再一次回到了校园。
虽然停课两年多,但是在她的努力下也终于赶上了学业,不久她又转到了河南省立女子中学。
在这里,她第一次接触到了社会主义。
鲁洪锦校长不仅仅平易近人,思想进步,还聘来了很多进步教员,其中便包括共产党员。
高二时,她借到了一本《妇女与社会主义》,作者用唯物史观指出了妇女自古以来地位低下的根源,张乃一被深深触动,用全新的眼光看到了妇女的问题和呼吁妇女解放的诉求。
正在这时,大哥却来到开封,给张乃一介绍对象。
面对大哥,她斩钉截铁地说:"我要到社会主义实现了再结婚。"
兄妹两人也因此不欢而散。
而"我要等社会主义实现了再结婚"这句话也被传了出去,张乃一便成了大家眼中的共产党员。
当张乃一上高三的时候,校长被国民党撤换,很多共产党员被捕,新来的老师全是国民党,他们在课堂上,攻击马克思主义,诋毁共产党,这引来了学生极大的反感,他们要求国民党释放党员。
在一声声反抗的声音中,张乃一被迫离开了省立女中,去了北仓女中读书。
而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张乃一更加向往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社会。她受够了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
1936年,张乃一被河南大学教育系录取。
一入学,她就加入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且组织了读书会,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抗日救国的书。加上张乃一早就有了共产党员的名声,她的读书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
河南的地下党组织也注意到了她,张乃一向省委书记刘子久同志诉说了自己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对马克思主义的崇敬和对自由的希望。
这次谈话以后,张乃一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入党以后,张乃一仿佛成了打不死的小强,谁会想到,一个纤弱的女生,工作起来身上仿佛有用不完的力量。
图|七七事变
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张乃一也接受委派,回到了母校担任党支部书记,虽然此时的她入党还不足一年,缺乏经验,但是却在逆境中迅速成长。
在前方,还有更重要的任务等着她。
一段时间后,张乃一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郾城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向人民群众宣传抗日活动。他们在街头演话剧,唱抗战歌曲开展演讲。
虽然革命劲头带动了起来,但是却引来了哥哥们的不满,她的工作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和冷嘲热讽,张乃一也赶快买了去郑州的车票。
回到郑州以后,她汇报了自己工作的任务,也告诉的刘子久自己家里的情况,便去了开封扶轮学校开展教学。
这个学校几乎全部都是铁路员工的子弟,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他们只能远远望着,羡慕着能上学的孩子,张乃一的到来,满足了孩子们上学读书的愿望。
渐渐地他们的姐姐,嫂子也都来上课了,妇女班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她们在老师的教导下读书识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学生们也在教员的教导下,思想逐渐开阔了起来。
1938年初夏,日军逼近开封府,党组织派张乃一到西化县,参加训练班。
训练班由沈东平同志担任教员上政治和军事课程,并组织学员参加游击队,张乃一想终于有机会上战场杀敌了,她第一个报名参加,但是却因为高度近视而不能上战场。
在不久的一次游击队战斗中,沈东平等人被日军包围,英勇战斗到牺牲。张乃一听闻更加感到惋惜,终有一天会将日本人打败的。
1938年9月,张乃一和30多名教员去延安学习。
简单打点好行李,他们便以"抗日救国巡回宣传队"的名义向延安的方向出发。
此时,蒋介石为了阻碍日军进攻,命令国民党炸开黄河大堤,造成洪水泛滥,加上路过自己的家乡,遭到日军的轰炸,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她心里百感交集,看到人们撕心裂肺的哭声,看到日本人留下了残酷的行为,她决心一定要将日本人打回去,一定要为抗日做自己最大的努力。
看到一幕幕凄惨的场景,她坐上了去郑州的火车,从郑州到洛阳,然后再去西安。
不料在西安遇到了国民党的阻挠,他们全被国民党扣押起来,张乃一一行人想办法联络上了八路军办事处,和同志们想办法把扣押的共产党员救了出来。
不久,八路军办事处给张乃一和她的同伴们发了军装,领导庄严宣布:从今天起,你们就参军了,就是八路军的成员了。
张乃一穿上军装,戴上军帽,终于从学生,从党员成为了一名女战士,自己和同伴们对延安也更加向往。
因为鞋不合脚,张乃一在去延安的路上吃了不少苦头,为了不掉队,即使脚磨破了她也要跟上,就这样走了十天,他们终于到了延安——他们日思夜想的革命圣地。
在中央组织部开办的训练班里,他们很快就开展了培训活动。
日军对他们轰炸,他们就搬到农村去;人多房子少,他们就十几个人挤一张床;伙食不好,他们就每天喝小米粥。
物质生活虽然是辛苦的,但精神生活却是丰富的。
训练班结束以后,张乃一被分配到了中央妇委,负责陕甘宁边区的妇联工作,在这里她很快整理编写了妇女课本,供陕甘宁地区的妇女学习文化,并得到了一致好评。
不知不觉,张乃一也已经到了三十岁,也有不少人当红娘给张乃一介绍对象,但是她始终没有动过心。
有一次陈赓碰到张乃一对她说:"i can introduce for you"。
张乃一一见他要给自己介绍对象,便假装听不懂,陈赓见此状,也走开了。
渐渐地,张乃一有了一个外号:马奇诺防线。
图|李达和张乃一
张乃一并不是不期待爱情,她只是想在一个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在此之前,自已一定要先完成自己的愿望。
刚到延安的时候,张乃一就听陈云同志说女性一定要自立自强,她也觉得陈云的话很有道理。加上自己亲眼目睹了很多爱情的悲剧,她更不愿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草率行事。
人,不但要对工作负责,更要为自己负责,宁愿等待爱情的到来,也不愿面对一次失败的婚姻。自己也早立下誓愿,不打败日本人,自己绝不结婚。
而她的缘分便随着日本人的投降而开始。
1945年,日本人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张乃一也激动的一夜未眠。
为了迎接革命新高潮,党校决定组织学员和教员去一线工作。张乃一报了名,安排她去了太行根据地。
同行的人便包括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
张乃一对李达的印象也始于汪荣华和一个女同志的对话,从此便开始了自己爱情的开始。
一天,张乃一到胡明处串门,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长王从吾打电话找她,帮她配眼镜。
放下电话,便有人接她,只是接她的人没有去眼镜店,而是去了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
在这里,张乃一初见李达,当听到有人介绍李达的时候,她眼前一亮,这个李达不正是汪荣华所提到的那个人么?
她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人,身材魁梧,举手投足间,散发出军人的勇武的气质。但是此刻的她仍旧被蒙在鼓里,配眼镜配到了司令部,并且当天是回不去的。
张乃一万万没想到,发生的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因为李达离婚后带着孩子,身边没有女同志,许多人都帮他物色合适的对象,张乃一便成了李达理想对象的人选。
张乃一被安排在司令部的一个小房间,当天晚上,李达便去看望她,和她聊天。
这次聊天,也和相亲一样,起初有些许尴尬,但是当聊到党,聊到延安,李乃一眼睛里便放光,就这样,他们聊天一直聊,一直聊,李达白天忙工作,晚上便去看望张乃一,张乃一也感受到了李达的心思,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一个男子对自己敞开了心扉。
他们认识的第20天,李达和往常一样,白天工作完,晚上去找张乃一,只是这次不一样的是,他要和张乃一求婚。
虽然听到李达的求婚,张乃一并没有任何意外,通过这些天的相处,她和李达也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但是面对这种突如其来,她仍旧感觉到有点手足无措。
她犹豫着说:我们两人相识才20天,还是再增加一点了解的好吧。
看着张乃一有点拒绝,李达着急了。
这20天来,我们不是天天都在相互了解吗?我觉得已经很了解你了,你是个很好的女同志,正是我心目中理想的伴侣。至于我的情况,你还想了解什么,就提出来,我全告诉你。
看到李达如此质朴,如此真诚,张乃一也意识到,他就是那个自己等了三十多年的那个人,张乃一紧接着答应了。
对的时间遇见了对的人,他们婚礼的日期定在了1945年12月14日。
十几年前的这天,李达正式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这一天对李达有特殊的意义,选择这一天举行婚礼,也足以说明李达对张乃一的重视。
婚礼这天,没有隆重的仪式,两个人照了一张相,夫妻二人便紧接着忙碌起各自的工作。婚后的生活,也像张乃一希望的那样,夫妻二人坦诚相见,相敬如宾。
解放战争开始后,晋冀鲁豫军区便成了"四战之军",李达担任军区参谋长,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奔波,而这段时间也是张乃一艰难的时刻,结婚半年怀有身孕的她,不仅要好好养胎,还要不遗余力地支持丈夫工作,操持家务。
1947年1月,女儿冬冬的降生,让张乃一更加忙碌了起来,但是对丈夫的信,她却半口不提,只希望丈夫能在前线认真工作,不要分心。
图|李达张乃一一家
吃苦受累,对于张乃一来说,都不算什么,但是作为母亲,作为妻子,她只好在工作和养家之间艰难地选择了家庭。
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中原,李达在野战军司令部留守。
几天后,刘邓大军的进攻便开始了,部队也越打越远,李达的信也越来越少,每次来信,可能只有三言两语,那是李达百忙之中抽时间写的,对于张乃一来说更弥足珍贵。
从1947年李达所在部队离开,到和张乃一再次相见,一别便是两年的时间。
虽见不到丈夫的面,可是每当张乃一看到打胜仗的消息便知道此刻的李达是安全的,他们离胜利更近了一步,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也是值得的。
终于到了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在望,张乃一也接到通知,带着孩子们南下。
张乃一带着孩子来到了南京,也终于和李达团聚了。
刚刚解放的南京,正是百废待兴干部紧缺的时候,张乃一也顾不得自己的小家,马上被任命为南京市委机关党支部书记,在这里她和大家团结起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建设一个新的南京而奋斗。
1949年10月1日随着礼炮声,毛主席庄严地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在成都,西昌等地也取得了胜利,最后的国民党残余也被歼灭,全国真正解放了。
图|李达在129师师部合影,左一为李达
解放后李达被派到重庆的西南军区担任副司令兼参谋长,张乃一也在重庆担任市委企业部宣传科长。
面对刚刚解放的重庆,要让它更好发展起来,市委企业部需要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为了让这座城市重焕生机,张乃一经常跑工厂,动员群众和企业职工,协调各种工作,经常是忙得不可开交。
她自己不会用丈夫上班的车,几乎每一天,张乃一都早出晚归,没有公共汽车,她就坐公共马车。后来干脆住在单位,加上李达工作也很繁忙,他们夫妻二人经常很多天见不了面。
朝鲜战争爆发,李达前往朝鲜担任志愿军参谋长,张乃一仍旧像战争年代一样支持丈夫的工作。
张乃一此时又生下了一双儿女,重庆市委宣传部副处长的她,又要面临家庭和工作的两难选择,但是一想到此刻的重庆刚刚走上正轨,她便义无反顾选择了工作。
图|晚年的张乃一
张乃一的心情我们也能想象,自己怎么可能舍得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呢?但是眼前的重庆更需要自己,自己不能为了小家不顾大家,她想,要是李达在她身边也肯定是支持她的。
抗美援朝结束,李达回国后调到了北京。
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毛主席授予他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周总理授予他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张乃一也随丈夫调到了北京,住在一个四合院里。
平时工作,李达忙,张乃一也忙,甚至比丈夫还要忙,李达也十分支持妻子工作:我身体没问题,你就放心工作你的吧!
他们夫妻两个,也和以前一样,各忙各的,但是在更多事情上心照不宣。
在经历了那一段段困难的时期,李达的身体也渐渐出现了问题,心脏病,高血压甚至胃里长出了瘤子,好在手术很成功,张乃一悬着的一颗心也终于放下了。
但是李达岂是能闲得住的人,身体刚刚开始恢复,自己便想着工作的问题,他很快就带着自己虚弱的身体,很快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在参谋总部的这几年,正是多事之秋,但是这种情况下,李达拼命工作,分工负责全军的军事训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为了国防,不顾别人的指责,他坚信,为了国家,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生产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以后,他更加忙了起来,对妻子说:
"过去有许多该做的事情都被耽误了,现在要把被耽误的时间找回来。"
他经常下部队,去基层检查工作。
随着他身体开始虚弱,张乃一不得不随行。
1979年,李达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休假团访问罗马尼亚,张乃一随行。
在这里,罗马尼亚人安排了很多游览项目,这也是结婚三十多年来,夫妻二人难得的一次在工作之余可以陪伴对方。
一年后,李达退居二线,中央任命他为军委顾问。
他仍旧和往常一样经常下基层,下连队,认真撰写调查报告。每次李达下连队,张乃一都随行,悉心照料。
图|李达在长宁机场和美国飞行员合影
晚年的李达和张乃一,虽然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但是依旧保持着老红军,老党员的优良传统,艰苦朴素,拒绝浪费。他们住房子也是因简就陋的原则,能节省就节省,绝不浪费。
1985年,李达重病,卧床不起。
丈夫的病,对于张乃一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但是没有打倒她。
为了能治丈夫的病,她竭尽全力。李达住院期间,有两年多的时间,张乃一风雨无阻,每天都去医院,她对孩子们说,一天不去医院一趟心里就不踏实,可是在1988年,自己却力不从心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乃一仍旧一周三次去医院照顾李达。
李达在301医院卧床8年,病危数十次,每次化险为夷,除了医生护士的护理,和张乃一的悉心照料更是分不开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达病情越来越严重,1993年7月12日,与世长辞。
张乃一面对丈夫的去世,没有对组织提任何要求,在一周之内便处理完了后事。
图|人民赴朝鲜慰问团,右二为李达
李达去世后,张乃一便开始完成丈夫生前没有完成的工作——协助完成《李达军事文选》的编纂。
年轻时候就高度近视,而此时已经80岁,张乃一看书就更加吃力了。但是她却仍旧全身心投入到已编撰了一半的《李达军事文选》的工作中,给新书的编纂提出了很多珍贵的建设性意见。
1994年7月,在李达逝世一周年之际,《李达军事文选》问世。
此时,张乃一捧着书来到了八宝山革命公墓,放在了李达的遗像前。
战争时期,他们的付出和牺牲为我们换来了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和平时期,他们的付出,为我们换来一个稳定幸福的生活环境。
战争时期,李达和张乃一因为革命,聚少离多。
和平时期,他们在晚年的日子里不离不弃。
爱情不是时时刻刻的卿卿我我,而是心灵的契合,是同甘苦共患难以后的真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