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城的城墙并不高,主要目的不是用来拦人,而是挡下日行千里的战马。
早在战国时期,燕、赵、秦等国为了防止匈奴南下,就建造了多段长城,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才将其给连接起来,形成了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不过仔细看,长城的整体城墙并不高,且大多都是夯土墙或是碎石所搭建,敌人若真想翻墙而过也并非难事,那么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背后原因让人出乎意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大多就地取材,建在荒郊野地之上,直到魏晋南北朝之前,各地长城都是低矮的夯土墙,且墙面并不够高,只要敌人有心都能直接翻越而过。因此建造长城的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骑兵,换句话说,城墙拦的不是人,而是日行千里的战马。
众所皆知,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够驰骋沙场,靠的就是战马快速的机动性,一旦没了战马,作战能力就会大幅降低。此外,长城除了具有军事用途之外,还能对游牧民族进行经济封锁,毕竟草原上除了盛产牛羊马匹,但却缺少食盐、酒水、铁器、布匹等生活用品。
筑起长城后,游牧民族既然无法突破城墙,就必须依赖中原商人进行贸易,官方自然有了谈判的筹码,除了能使用盐、铁、茶叶等生活必需品交换牛羊,就连珍稀的战马也得以拿到手,另一方面还能从中跟商人收取高额赋税,充实国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