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文化之根,文明之基。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孕育了长江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

2020年11月,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首次提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年来,南京在长江文化的保护利用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从秦淮河畔到扬子江岸

南京建城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越城因江而筑,扼守长江和秦淮交汇之地,金陵邑临江控淮。是长江中下游唯一“跨江而立”特大城市,是通江达海的“丝路”城市。襟江带河,纵贯主城的秦淮河孕育了江南史前文明,历经千年,集聚于入江口,汇入长江文明。代代繁衍下,南京已成为依托长江推动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重要古都城市,是长江大河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互鉴的重要窗口。

作为长江流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南京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经历了多元的长江文化熏陶、形成了独特的长江文化气质,也积攒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近年来,南京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长江流域“考古中国”等多项重大项目中不遗余力,集多方力量深入开展湖熟文化遗址、越城遗址地域文明探源,不断推动龙江船厂遗址、南朝陵墓石刻遗址、明城墙砖官窑考古遗址保护利用,加快并积极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长江文明“大遗址”和长江文化风貌群。不仅如此,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南京将长江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市发展相融合,以“绣花功夫”微改造手法推动了浦口老火车站、下关电厂旧址等一批历史文化片区的有机更新、风貌串联、整体成势,打造了一批适合百姓娱乐的文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与此同时,南京不断深化长江文化研究与传播,成立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利用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品牌,开展“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等活动,推进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弘扬长江文化促进世界不同河流文明交流互鉴。

从秦淮河畔到扬子江岸,从生产岸线到生态岸线,生态文明底色也被不断擦亮。鱼嘴湿地公园、绿博园、万景园、绿水湾湿地公园、江北新区滨江风光带,一颗颗“绿宝石”串联成线,耀眼地镶嵌在“黄金带”上。不懈努力下,目前,长江南京段已基本建成了滨江绿道,建成幕府滨江、湿地城市公园等多个高颜值长江文旅“打卡点”。不仅如此,南京主动有为,与长江沿岸城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推动岸线生态修复、功能提升,守护好“一江两岸”绿水青山,致力于更好地体现和弘扬长江生态文化的时代内涵。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开篇布局

长江文化沿黄金水道轴线而起,向南北两翼扩散,从长三角城市群逐步向周边区域渗透,进而辐射全国。2021年12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把长江江苏段列为八个重点建设区之一。南京作为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站”,是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重要理念的提出地和实践地。

11月18日,南京长江文化国际雕塑艺术邀请展开幕。由十位国内外艺术家以长江文化为主题创作的10件雕塑在南京鱼嘴湿地公园正式与市民见面。据悉,本次国际雕塑艺术邀请展,以公共艺术为语言,以公众共建为形式,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邀请广大市民通过网络票选实施作品,把城市公共艺术的审美权利、选择权利交给市民。除此之外,长江文化国际雕塑艺术邀请展还承载了南京的一个“小目标”:以国际化风格的城市雕塑营造当代滨江艺术空间,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开篇布局。

“让公众参与、表达、拥有决策权,是公共艺术讲述长江故事的重要表达方式。”策展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林书传说,“我们希望这次有益的尝试,能为今后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和评选‘打个样’。”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雕塑艺术创作,去年7月,当15位国内外艺术家受邀来南京实地考察,饱览长江南京段的自然、生态、人文之美,寻找创作灵感之时,就被告知:组委会、学术委员会、公众网络投票各占1/3权重,这也是国内公共艺术评选首次实行“三三制”。邀请展总策划、学术委员会召集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认为,“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品,公众不应该只是结果的接受者,而应该是决策的参与者,他们要有话语权。”

诚然,此次雕塑展以南京广阔的滨江岸线为舞台,兼顾公众性和艺术性,以打造滨江风光带的文化艺术新名片为出发点,聚焦长江文化的艺术表达。最终,从15位艺术家提交的46件设计作品中遴选出了10位艺术家(冯且、蔡磊、吴达新、焦兴涛、马特·霍普、史金淞、沈烈毅、谭勋、管怀宾、张增增)的10件高水准、高人气的雕塑作品,为滨江岸线注入艺术活力。

雕塑家冯且的《你好!》就坐落在公园1号门附近,该作品用拟人的手法,截取江豚在水中的可爱姿态,采用扬起侧鳍的造型向市民“挥手致意”,以示友好与感谢。“此件作品的创作源于看到的一则南京再现江豚游弋身影的新闻,希望通过公共艺术作品唤起大家对于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也想通过公众与作品的互动展现绿色发展理念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据悉,该作品在江豚的双鳍、脑袋上还特别留有小孔,到了夜间,光源会从江豚内部透出,营造出江豚跃出水面的波光粼粼之感。

雕塑家蔡磊的《江山》则是对长江文化的当代诠释和全新表达。整个作品由一段总长9米的钢板构成,它蜿蜒曲折地从5米的最高处渐渐降低到接近地面的高度,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预示江河万古奔流,文明生生不息。雕塑家管怀宾的《渡园》把空间分隔成迷宫一般的小小花园,墙壁上的巨大镜子可以360度翻转,转动时带来时空流动交错的效果。迁居中国的英国艺术家马特·霍普,是唯一入选的外籍艺术家,他的作品《河流是雕塑》是一组两个弯折成一团的不锈钢管。艺术家把长江划作一条线,61个弯曲代表着61个点。“我在地图上看长江,慢慢地数河道的弯曲点,沿着河道穿越内陆,一共数了61个弯道,它们形成我心中的61个点。”马特·霍普这样解释自己的创意。

600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曲折的江湾、温柔的江波,江中的生灵、江上的飞禽,江岸的渡园、虹影、落日……以艺术重塑长江岸线,让滨江风光带既是生态秀带也是艺术纽带,南京正通过“雕塑展”这一公共艺术事件的长期运作,以公共艺术为媒介,以文化事件为抓手,联动更多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创意创作,聚点成面,展现长江南京段历史文化之美、生态文明之美、时代精神之美,推动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