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巾去过番。早年,潮汕华侨先辈为生活所逼,或为逃避战乱谋求生存,冒险乘坐红头船下南洋打工。多少人背井离乡、远涉重洋;他们刻苦耐劳、奋斗拼搏,朴实守信。家书一纸抵万金,银信合封寄亲情。“侨批”是家书、银信,也是承诺、信义的象征。

见字如面,纸短情长。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在那吃不饱穿不暖、交通电讯不发达的年代,有的十年八年才能回家一次,甚至有人一辈子终究留在了那个远洋之地,客死他乡。因为医疗落后不及时,有些人因生病、意外往往一去无回,也苦了家中妻儿老小,不胜凄凉。在一个半世纪里,侨批见证了华侨海外奋斗史、潮汕变迁和无数家庭的命运辗转。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南安洪振天的《侨乡歌谣》中有首《写番批》的诗歌,就是这样写的:“提起纸笔话头长,想起我君心头酸,千言万语怎说起,怨恨家境这穷赤,才要过番去趁食,早知返来千般难,就是一日吃两顿,我也不放君出门。”“想妻你将欲生产,家无亲爱偃互,为夫实在难过”,这是丈夫因妻子分娩不能陪伴的愧疚……一封封批信背后,隐藏了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诉说着游子念亲思乡之情,记载着华侨海外奋斗打拼的历史,他们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多少夫妻因此永远分隔两地……在那个“家书抵万金”的年代,一封封侨批,浸透着潮汕先辈刻骨铭心的思乡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华侨的贡献:“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地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饶宗颐先生曾赞叹:“潮人若干年来在海外拓殖的成果和丰厚的经济高度发展的各种表现,在中国以外各个地区孕育出无数繁荣美景的奇葩,为中外经济史写下新页。”

侨批把我们拉回战乱、饥荒岁月里的黑暗,体会曾经普通百姓的不易,无数华侨的负重前行,把路开辟得越来越光明。尽管所处在的异乡瞬息万变,但一封封回批能让他们回忆起家乡的点点滴滴,即使记忆里的模样逐渐不再清晰,但大多侨民依旧不忘初心,在等待侨批与回批的来来往往中,在数不尽的日日夜夜里,心系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