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就是发热。临床将体温高低分为4类(腋温):

  • 低热:37.5℃~38.0℃;
  • 中热:38.1℃~38.9℃;
  • 高热:39.0℃~40.9℃;
  • 高热:≥4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热可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生理功能和防御功能。体温每升高1.0℃,基础代谢率提高13%,心率增加18次/min。高热期皮肤和呼吸道水分蒸发,退热期大量出汗引起水分丢失,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甚至危及生命。体温过高也可能引起癫痫发作、器官衰竭和脑损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发热也并非全无益处,中等程度的发热可以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提高宿主对于病原体或肿瘤的防御能力,但持续高热会引发细胞变性坏死,甚至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危及生命。因此,临床住院患者使用退烧药治疗发热是标准用法,但治疗目的是为了减轻发热所导致的不适,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

近期,《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一项关于成人发热治疗的系统性评价分析显示,退烧治疗与否不影响治疗效果,且退烧治疗似乎对成人死亡风险或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无影响,也没有足够证据可以证实或拒绝退烧治疗会影响生活质量或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假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表示,本次荟萃分析纳入的退烧措施包含退烧药和物理降温,二者虽然都能降温,但作用机制并不相同。退烧药依赖功能正常的体温调节中枢发挥作用,而物理降温是在不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前提下散热。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物理降温可能会引起患者不适感受,增加代谢应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引起发热原因不同,选择的退热方式也不相同。理论上,物理降温更适合急性脑损伤患者,因为这类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可能已经受损,而退烧药更适合感染性发热患者。本次荟萃分析的大多数研究都关注退烧药效果,而非物理降温。因此,本次研究主要解释退烧药的效果。

事实上,发热是一种生理机制,对抗感染和病情恢复有益,发热本身不会造成病情恶化或神经系统损伤,退烧治疗不能降低发热性疾病死亡率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因此,退烧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发热引发的不适,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中国《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也有相似观点,建议对于体温≤39℃的发热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为主,无需处理发热。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发热和高热的定义并不相同对于>39℃的过高热或高热持续时间过长,不仅会增加基础代谢率,还会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等问题,甚至出现意识改变(如意识模糊、癫痫等),超高热还可能损伤脑组织,甚至有感染性休克风险,需要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和退烧药,使身体核心体温降低到39℃以下,同时还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镇静、抗癫痫等。

参考资料[1]Holgersson J, Ceric A, Sethi N, Nielsen N, Jakobsen JC. Fever therapy in febrile adults: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es and trial sequential analyses. BMJ. 2022 Jul 12;378:e069620. doi: 10.1136/bmj-2021-069620. PMID: 35820685; PMCID: PMC9274300.[2]《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7, 35(11):641-655.[3]Balli S,Sharan S.Physiology, Fever 2021.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62334/[4]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王建枝,钱睿哲.病理生理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07-11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