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一说“元曲”,纵观历史元朝延续的时间并不长,自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王国改国号为大元算起,到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大都为止只有97年。
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在文化方面,与前代文学相比元朝的代表文学就是“元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偏戏剧性带有宾白(唱白),而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
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因为起源在北方,所以又被称为北曲。散曲主要结构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元散曲与唐诗宋词比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是用简单的几个意象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情景交融中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在元代朝廷不重视文学与科举,元曲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当时元朝没有一贯的沿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时而开科取士时而废除。所以,文人不能够通过科举入仕,不得不从事文学创作养家糊口。
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写的杂剧几乎涉及到了元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他的代表作《窦娥冤》歌颂了人民反抗斗争,同时也揭露了当时朝廷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那触动人心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富含深意,令人深思。
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唐。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馀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在散曲中郑光祖写梦中与情人幽会,醒来后茫然若失的情景,表现了对情人的刻骨相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的这首散曲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张生与崔莺莺,为了爱情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现实生活中艰难险阻,最后幸得有情人终成眷属。
元朝在思想上是兼收并用的,他们对各种思想几乎一视同仁,都加以承认与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在民族文化上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元朝还包容和接纳欧洲文化,著名历险家马可.波罗就曾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
虽然朝廷不重视科举、轻视文人,有“九儒十丐”之说,但是统治者对思想和文化的钳制也相对宽松这也是元曲得到大兴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南宋灭亡,留下了一大批遗民。以诗言志,有些文人不免会作诗表达内心的情感。
大势已去,他们不能力挽狂澜或许还带着家仇国恨,遂托志之于诗,抒发内心。这种情况下,按照清朝的标准,是最容易出文字狱大案的。这批遗民中有个叫梁栋的文人,写了不少诗在当时也小有名气。
他有个弟弟修道于三茅山,梁栋时常去探望弟弟。某日梁栋去三茅山,见景色瑰丽,灵感迸发,便提笔赋诗一首:大君上天宝剑化,小龙入海明珠沉。安得长松撑日月,华阳世界收层阴。诗人嘛,见景吟咏很正常也难免恃才傲物。梁栋也是这样的人,他“每恃己才,藐忽众人”,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结果可想而知,他被人告发了。说他这首诗“谤讪朝廷,有思宋之心”。县令接到诉状,丝毫不敢马虎,层层上报,最终直达大都。就这样,梁栋被逮捕送至大都审问。
似乎一场文字狱大案即将到来。在狱中梁栋不服,自辩道:吾自赋诗耳,非谤讪也。可是案子拖了很久,最后礼部给本案定性为:诗人吟咏情性,不可诬以谤讪。倘使是谤讪,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就这样,一场文字狱化为无形,最终梁栋被无罪释放。
这个故事出自元末文人孔克齐的《至正直记》,在故事的结尾,孔克齐感慨道:”我朝八十余年,深仁厚德,非不及于士民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元朝极有认同感。不单是文化上,元朝在很多方面的管理都是“宽仁”的,当然这种宽仁是打引号的。以致于元朝灭亡后,朱元璋总结前朝灭亡教训时也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哪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陈草庵)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徐再思)
后来随着散曲格律化和去市民化,失去了个性鲜明的市民文化血液,变得与宋词几乎无异,随之衰败,故而未能像唐诗宋词一样繁荣延续后世。但是元曲依然成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国优秀文学遗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