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最后的安排

第一节:孙权的抉择

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后专心内部事务,费祎也无意发动对外战争,魏蜀两国都根据自己的国情,调整了其国内的工作重点。

而吴国在经过多年的南鲁党争后,吴国政坛在三个国家中是最为波谲云诡的,太子党与鲁王党都遭到了孙权的打击,已有多名大臣死于非命。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在这场权力比赛中,他们较量多个回合并没有分出胜负,因为裁判员孙权还没有给出比赛结果。

很显然,孙权已经厌倦了这场党争。这场旷日持久党争,给吴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孙权思索多年后,觉得是时候该对这件政治事件做一个了断,否则再内斗下去,国力消耗殆尽后,吴国就等着破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权的抉择

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八月,秋季。

这个季节,正值雨季,尤其江南地区更是秋雨绵绵不断。连续多日的暴雨导致丹杨、句容以及故鄣、宁国等地洪水泛滥,引发山体崩塌。受灾地区的人民损失严重,田地被淹,房屋倒塌,许多人颗粒无收,甚至多年的积蓄都付诸东流。

面对这一场突如其来自然灾难,孙权在不安之中下诏免去受灾地区拖欠多年的赋税。洪水过后,孙权开展灾后的恢复和重建工作,给灾区老百姓发放种子,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指派官员去慰问灾民。

此时的孙权,隐隐感觉这次灾祸是上天警告他的不作为。在孙权看来,他的不作为之事是不能处理好立储问题,导致群臣斗争。孙权意识到君臣相疑,内部不和,将会对吴国产生致命危害,孙和不再适宜当储君。于是孙权将孙和软禁起来,打算改换接班人。

孙和被软禁的消息一传出来,吴国群臣震惊了。于是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带头抗议,他们率领众多属下接连几天跪在宫门外为孙和求情。这些抗议者每人头上抹泥,将自己捆绑起来,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孙权在寝宫内听见外面吵闹声一片,遂登上白爵观向下观望是怎么回事,只见朱据等文臣武将满脸涂上泥巴跪在地上请愿。威严的皇宫,跪着一排脏兮兮的“乞丐”,这成何体统!

对于孙权来说,这是赤裸裸的威逼!孙权看见朱据、屈晃带头闹事,心中非常反感这种示威行径,斥责朱据、屈晃等人无理取闹。从这一刻起,孙权下定了决心,打算废除孙和,册立幼子孙亮为太子。

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看见孙权无动于衷,遂上表进谏,引用晋献公逼死太子申生、改立骊姬儿子奚齐的典故进行劝谏。当年晋献公在宠妃骊姬枕边风的吹拂下,废嫡立庶,最后导致晋国大乱。

朱据也紧接着上奏,说道:“微臣听闻太子是一国之根本,孙和为人儒雅,仁慈孝顺。陛下立他当太子,天下归心。而如今陛下突然责罚他,将引发群臣疑虑。当年晋献公听信宠妃骊姬而害死太子申生,汉武帝偏信江充而使戾太子冤死。微臣担心太子无辜受害,到时候陛下再建立思子宫怀念太子,也无法使太子复生了!”

朱据引经据典,引用晋献公和汉武帝的故事。这两位帝王听信谗言,在小人的阴谋陷害之下,申生和戾太子都无辜蒙冤,最后被逼自杀身亡。在巫蛊案之后,汉武帝意识到错怪了太子刘据(戾太子),遂建立思子宫,以寄托自己的哀思之情。

朱据据理力争,劝谏孙权不要重蹈覆辙,以免到时候后悔莫及,再怎么补救都无法挽回当初的损失了。

屈晃也不甘落后,也极力劝谏道:“太子仁慈开明,这是四海皆知的事情。如今三方鼎峙,实在不宜摇动太子的地位,以免让大家产生众心。希望陛下多做思考,老臣冒犯龙颜,虽死犹生。”屈晃说完就不停叩头,直至鲜血横流,依然辞色壮烈,完全是一副舍生取义的样子(“叩头流血,辞气不挠”)。

群臣激切上书,决心誓死捍卫太子的正统地位,想让孙权妥协,恢复孙和的自由和地位。孙权没有听从劝谏,他听闻这些影射话后,更加怒火中烧,这些人不仅把他比喻做不辨是非、年老昏聩的晋献公和汉武帝,还集体罢工到皇宫中请愿威胁他,这还了得!

于是孙权派人将陈正、陈象满门抄斩,同时将朱据、屈晃拖进大殿吃板子,各杖打一百下,以儆效尤!

由于朱据是孙权女婿,而屈晃以忠义著称于时,所以孙权不想诛杀这两个人。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朱据被降职为新都郡丞,屈晃被革职赶回家当一个庶民。

朱据被打得遍体鳞伤,一瘸一拐地回家收拾行李准备离京赴任。中书令孙弘嫉恨朱据,自然不会放过这次能害死政敌的机会。于是孙弘利用孙权重病卧床不通外部消息的好机会,大肆诋毁诬陷朱据。

当然,孙权听了这些谗言后,自然很生气。孙弘看见孙权对朱据发怒了,竟然自作主张,伪诏赐死朱据。当时朱据还未上任,就接到了赐死诏书,只得饮恨自杀,时年五十七。朱据为人谦虚,轻财好施,一心为国,最终却被小人诬害,落个矫诏赐死的悲惨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

孙权听信谗言后,对太子孙和完全失望了,下诏正式废黜孙和,将之赶出京城流放到故鄣,并且追究替孙和说好话的大臣的责任。

据史料记载,群臣中因劝谏而被诛杀流放的多达几十人,许多人都被牵连治罪。孙权公然制造冤假错案,时人都为他们感到冤屈。(《三国志》:“竟徙和于故鄣,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众咸冤之。”)

孙权处理了太子党后,深感事态严重,两党斗争已经消耗了大量国力,鲁王党也不能再存留下去了。所以孙权在流放孙和的同时,下诏赐死鲁王孙霸。

孙霸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之下,突然接到赐死诏书,傻眼了,想不到父亲竟然让他去死!孙霸以前不断打小报告,不断挖坑设陷阱,不断下圈套,阴谋阳谋用尽,最后却是连自己也掉进去了,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参与谋害太子孙和的鲁王党羽也被孙权清算了,全寄、吴安、孙奇等人悉数诛杀。而诸葛恪的长子诸葛绰是孙霸的宾客,也受到此事牵连,理应在处决名单之中的。不过,诸葛恪是孙权身边的红人,所以孙权不想亲自下诏处决诸葛绰,而是遣送他回家交付给诸葛恪,让诸葛恪管教好自己的儿子。孙权此举无疑是暗示诸葛恪——你自己看着办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诸葛恪作为一个从政多年的政治家,自然领悟到了孙权的隐藏意思。于是诸葛恪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只得忍痛“大义灭亲”,用鸩酒将诸葛绰毒杀了,并给孙权上了一道请罪表。

孙权对诸葛恪的做法很满意,没有再为难他。诸葛恪毒杀亲儿后取得了孙权的信任,即将踩着儿子的尸体登上了权力巅峰。

这场长达八年的党争内斗,没有赢家,多位重臣将领因此或丧命或被弃用,吴国实力严重下滑,开始由盛转衰。

孙权以血腥手段强行结束南鲁党争后,于同年十一月,册立幼子孙亮为太子。此时孙亮只有八岁,自然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孙权晚年废掉二十七岁的孙和,改立年仅八岁孙亮为皇太子,显然是留下了隐患——君弱臣强!

伐吴

魏国征南将军王昶(chǎng)坐镇南线战区,时刻关注着吴国政坛的动态,他看见孙权诛杀流放了大量官员,觉得乘吴国内乱之际出兵征伐,仍不失为一个好时机。

于是王昶将相关情报向朝廷汇报,上奏道:“孙权流放贤臣,嫡庶争斗激烈,我们可以趁着他们的内部纷争不停之时,出兵控制吴蜀两地。白帝与夷陵这一带地方,黔县、巫县、秭归、房陵等地都在江北,老百姓和新城郡相接,我们可以袭取此地。”

要知道,自从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懿掌控了魏国的军政大权,成为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所以司马懿接到亲信的军情汇报后,经过判断后认可了王昶的看法,遂批准了。当然,司马懿是会让曹芳下诏伐吴,毕竟流程还是要按程序走的。

王昶得到许可出兵诏书后,马上部署了军事行动,三路出兵伐吴。

按照出兵部署,王昶率军攻打江陵,牵制吴军主力;荆州刺史王基率军攻打夷陵,截断吴军派往巫峡地区的救兵;新城太守州泰率军攻打巫县、秭归、房陵一带,配合其他两路作战。王昶军队到达江陵后,在两岸砍伐竹子,用竹子和粗绳做成桥索渡江攻打吴军。

当时镇守江陵的守将是朱绩,名将朱然的养子。

朱然在赤乌十二年(公元249年)去世后,朱绩继承养父的事业,被任命为平魏将军、乐乡督,负责镇守江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昶率军渡江偷袭,驻守江边的吴军没有防备,只得逃奔到南岸。朱绩集结军队,开凿了七条道路前来阻击魏军。王昶看见吴军出城反击,马上派上弩弓手用可以连续发射的连弩射敌。

一时之间,箭如雨下,纷纷向吴军身上招呼。朱绩招架不住,只得率军连夜逃入江陵城中,凭借城池坚守。王昶乘胜追击,斩杀了数百名跑得慢的敌军,缴获了一批铠甲物资。

朱绩躲在坚城中,坚守不出。当然,王昶也知道强攻是很难攻破江陵,想将敌军引诱出城到平地后再与之交战。于是王昶想了一条诱敌妙计,引诱朱绩出城。

只见王昶率领五路军队从大路撤退,制造回家的假象蒙骗吴军,并暗中设下伏兵等待敌军。与此同时,王昶又派人骑马挑着所缴获的吴军铠甲物资,围绕着城墙四周骑走以激怒敌人。

吴军站在城头,看见魏军撤军了,刚喜上眉梢,谁知道不过一会儿,魏军又在城下开巡游展览会——展示战利品!这是赤裸裸的羞辱!所以吴军又喜又怒,群情激奋,请求出城追击撤退之中的魏军。

为了妥当起见,朱绩写信给驻守公安的奋威将军诸葛融,信中写道:“王昶远道而来,其军队疲惫困乏,马无食料,战斗力不足而走,这真是上天帮助我们。

如今我想追击他们,但兵力过少,您可以引兵接应,共同夹击魏军。我想在前头打败他们,然后您带兵乘势由后而上,这岂是一个人的功劳?战机不可失,我们应当同心协力追击敌军。”

诸葛融答应了朱绩的出兵要求。

于是朱绩率军出城追击魏军,一路跟踪王昶,来到离江陵城三十里地的纪南,不知不觉掉进王昶提前设下的陷阱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昶看见朱绩上当了,指挥各路军队围歼吴军。交战刚开始时,朱绩还能凭着高昂的士气击退魏军的进攻。但是诸葛融却放鸽子了,没有出兵跟进,导致朱绩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

一番混战下来,朱绩不敌败走,其麾下的部将钟离茂、许旻当场被魏军斩杀。此一战,吴军损失惨重,损兵折将,丢下许多铠甲、战旗、战鼓、珍宝和武器。

败讯传到建业后,孙权极为愤怒,下诏痛责诸葛融不配合朱绩作战。但由于诸葛融是功臣诸葛瑾之子,并且其兄诸葛恪位高权重,深受孙权的器重,所以诸葛融才逃过一劫,没有被革职查办。虽然朱绩打了败仗,但孙权依然嘉赞他,认为这次战败是诸葛融失职导致的。本来朱绩与诸葛恪、诸葛融兄弟关系不好,经过此事后,双方怨结更深,关系更加恶劣了。

魏军大获全胜,缴获了大批战利品。然后,王昶整顿军队,胜利班师。

王昶这一路打了胜仗,王基在夷陵也取得了胜利。当时王基率部攻打夷陵,吴将步协不敢应战,紧闭城门自守。

王基看见步协坚守不出,于是佯装攻城,但实际上分兵袭取吴军防守薄弱点——雄父粮仓。

吴军没有防备,被魏军打个措手不及。魏军偷袭得手,缴获三十余万斛粮食,俘虏了吴军安北将军谭正,并且纳降几千人。

取胜之后,王基迁移了这几千降民,将之安置在新设的夷陵县。接着王基根据以往魏吴作战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军事斗争的需要,又给朝廷上表,报请修建上昶城,建议将江夏郡的治所迁移到上昶城。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上昶城位于今天的湖北云梦县,所以王基把江夏的郡治搬迁到上昶城,是想利用有利的地理环境建立水军训练基地,更好操练水军,组建一支强劲的水师对抗吴国的水军,以进逼夏口。王基的战略调整给吴国造成极大的压力,此后吴军不敢轻易渡江进攻魏国。

王昶和王基都取得胜利,州泰也功不可没。由于州泰牵制了吴军在巫县、秭归、房陵一带的兵力,这些城池不敢轻举妄动出兵救援江陵和夷陵。

战后论功行赏,王昶被提升为征南大将军,进封为京陵侯,享受三公待遇。王基因战功被赐爵关内侯,继续协助王昶镇守荆州。

王基大刀阔斧治理荆州,明确各项规章制度,整顿军队,鼓励农事。同时,王基重视教育,修建学校。这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措施,赢得了高度的社会赞誉,魏国南方地区受益的老百姓都交口称赞他。(《三国志·王基传》:“明制度,整军农,兼修学校,南方称之。”)

本节完。

本文节 选自: “蓝水飞舟”《三国风云》系列实体书,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输入作者名字“蓝水飞舟”搜索,即可自行购买正版书籍《三国风云》。

《三国那些事儿》陆续更新中……

完整版更新于公众号【三国故事】的「三国那些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