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这三年,我们不可否认一件事,如果没有一些专家的研判和建议,也许我们的抗疫之路会走得非常惨烈。
专家,特指一些在学术、技艺方面有专门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就像在疫情防疫这三年,钟南山院士、张伯礼院士、陈薇院士、张文宏教授都是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我们争取了研究疫苗的窗口期,挺过病毒的高致死时期,我们群众都是发自内心感谢他们。
但自从疫情放开以后的这段时间,专家的口碑貌似出现了“危机”,在群众心中也不再那么真诚,总感觉杂质越来越多了。
就在最近,一条短视频在网络上出现,有的人看完之后都唏嘘不已,也有许多人看完之后拍手称快。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身穿白大褂的医务工作者,对着镜头突然言辞犀利地在吐槽和指责一些所谓的“专家”。
视频的内容主要是,疫情放开后,一些专家不知从哪得来的结论,说对付新冠,要么建议吃生姜,要么建议吃水果,短短几天时间,生姜从几块钱涨到几十块钱,水果直接翻三倍、四倍的涨,这不是在帮助群众,这是在增加群众的生活成本。
随后这位医务工作者直接建议,让那些“专家”能不能来基层的小诊所看看,自从放开后,半夜十一二点还在排队看病。
其实她说的这些,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城市的发热门诊就完全能联想得到,尤其在乡镇、乡下有许多老人和留守儿童,面对奥密克戎这么强大的传染力,农村的医疗力量根本很难应付。
其实这位基层医务工作者最想表达的一个观点就是,现在基层的小诊所真的很缺药物。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些专家的建议,在疫情放开前,几乎所有的专家都一致认为奥密克戎致病率低,致死率也低,即便得上了,也会和感冒差不多,不用过于紧张,而且即便感染,也有90%的人是轻症或者无症状。
农村人真不懂那么多,许多都是糙人,专家说啥,底下的人也是听啥,完全出自信任,多数人也没有提前准备药物。
可放开后呢,持续高烧,浑身酸疼,一些有基础疾病的老人会出现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这时候想起吃药,却发现药品不充足了。
还有些利益熏心之人,会趁着这个机会去农村抢购药品,造成基层的药品也出现短缺,更有甚者会借此抬高价格,直接导致很多基层诊所无药可用。
这些发生的情况,相信那些专家凭借专业知识都是能预感到的,可为什么不提醒,为什么不告知,这也是为什么最近许多群众对专家的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其实除了群众对一些专家有意见,就连身处疫情一线的一些医务人员也对专家有意见。
因为许多专家都没有一线抗疫的经验,总是纸上谈兵,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往往最后想出的解决办法和实际情况都背离很远,所以造成一线的一些医务人员产生负面情绪。
这位基层医务工作者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有的人拍手称快,认为她说的很贴合实际,但也有的人觉得很不舒服,觉得这个女人就是境外势力,在这破坏我们得来不易的抗疫成果。
先不说这个基层医务人员是不是境外势力,她说的这些事情是不是事实,专家建议吃连花清瘟,一下子药没了,专家建议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C,水果一下子暴涨,他们也许是无心之过,但结果呢,都是普通群众买单,难道发表下自己的意见也能被称为境外势力么?
她是一名基层医务人员,在最能接近群众的小诊所工作,她只是表达放开后,她的所见所闻,排队是事实,半夜十一二点排队也是事实,谁身体健康会在半夜排队看病呢?
境外势力可以有很多种,但我感觉如果硬是把这个莫须有的帽子扣在一个说真话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身上,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这些评论真是验证了那句老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也请大家不要再猜测了。
疫情放开后,多地都出现了第一波感染高峰,发热人数猛增,北京单单在12月11日就接诊了2.2万发热患者,是放开前一周的16倍,上海出现第一波感染高峰后,有许多人排队4、5个小时都没有号,这就是目前一些大城市的真实情况。
根据专家的预测,第一波感染高峰过后,会出现第一波重症高峰,因为感染病毒后,最开始是不会出现重症的,一般都是5-7天才会出现重症,所以对于医疗体系来说,真正的考验还未开始。
就在最近,北大医院专家王广发也是从科学角度出发,给各医疗体系和个人一些建议,希望大家能知晓。
1,没有出现感染高峰的城市,应当抓紧补充医疗资源,不要让重症积压在急诊,要协调发热门诊、ICU及定点病房对重症进行有效处置。
疫情放开后,保护重症、治疗重症才是关键,所以王广发教授也是呼吁一些轻症患者尽量居家治疗,不要抢占重症和急症的医疗资源,防止发生大面积医疗挤兑。
2,让人们清楚认识到病毒的真实面目,病毒发生二次感染的情况会发生,即便有些专家说概率很小,但从科学角度出发来看,病毒在未来是否会变强,又或者变弱谁都不敢保证,我们应该抓紧研究新的疫苗,不要等疫情爆发后再手忙脚乱解决问题,得不偿失。
3,提升药品的供给和产能,现在山东、浙江等地为了解决老百姓买退烧药难的问题,多数商家都会把药品进行拆包,然后分装卖出,原本一整盒药品可能够一家用,现在拆开之后可能够10家用,非常值得学习。
同时也要呼吁退烧药、止疼药的产能提升,不要再让囤药、倒药破坏现在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
第一波感染高峰是我们全国人民现在面临的最严峻考验,虽然病毒的致死率低,但药品的紧缺、医疗力量的不足都是我们的短板,所以大家这时候应该做的就是互相帮助,共克时艰。
即便有些专家的建议偏离了实际,但我们可以自己斟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要听取一些自己认为对的专家建议,毕竟我们普通群众懂的东西很少,只有听专家的,才能真正抗疫成功。
大家认为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