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刘彻驾崩,享年七十岁,临终前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而刘弗陵此时年仅八岁,可以说是一枚幼子,武帝诏近臣托孤,任命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接受遗诏辅政,加封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共同辅佐少主,不同于成年帝王即位,幼主即位有着诸多隐患,那么汉武帝刘彻为何最终立8岁的幼子刘弗陵为继承人?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立储问题上,其实最后选择是做的排除法,这也多少也透漏了一丝无奈!
汉武帝是开疆扩土的皇帝,这样的皇帝需要的储君是能坐稳、江山休养生息的,而不是和他一样强势激进的,因为国家承受不起连年的战事和大型土木工程。
由此看来,不考虑外戚之类的外部因素,之前的太子刘据都是最合适的储君,汉武帝在这件事情上比他曾祖父刘邦看得要明白,刘据像他吗?不像,和刘邦评价刘盈一样的“不类己”。但并不妨碍汉武帝清楚的明白,刘据是他最理想的继承人。
“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
“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前一句是一个皇帝对一个太子最高的评价,后一句是一个父亲为将来把事业交付给儿子做得深沉打算,由此可见汉武帝在立储这件事上是格外理智的。
虽然此时刘弗陵还未出生,但汉武帝已经对卫子夫移情别恋、不喜刘据,喜爱新的宠妃和幼子,即便如此,汉武帝也没有过废长立幼的心思,更何况巫蛊之祸爆发时刘弗陵不足三岁,又怎么以聪慧、“类己”成为储君的人选?
刘据枉死后汉武帝痛心疾首,诛杀了一干参与陷害太子的人,而此刻已经人到暮年、求仙无望的他已经没有多少精力和时间再培养一个完美的储君了。
而且不同于他老爹刘启,汉武帝其实不算一个高产皇帝,29岁才由卫子夫生了第一个儿子,一生总共才6个儿子。
先说二子刘闳、三子刘旦、四子刘胥。
为什么要把这三位一起说,因为众所周知,卫青和霍去病作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武将典范,战功赫赫,但从不沽名钓誉为自己搏取贤名,更不参与朝政。
而霍去病唯一一次有关朝政的行动就是请封三王,他主动请旨让汉武帝封这三位皇子为王,为的就是让他们三人远离皇位,给自己的太子表弟解除后顾之忧。
至少在当时的霍去病判断这三人还是有那么一点危险的,理由大概还是资治通鉴的 “而所幸王夫人生子闳,李姬生子旦、胥”。
三皇子刘旦是个缺根弦儿的急性子,在太子死去后就急不可耐起来,屡次试探他父亲。因为二皇子刘闳早在先前就病逝,现在他是长子,在他看来他成为储君是理所应当的。然而对于刚经历培养多年的太子造反,继而痛失爱子的汉武帝来说,刘旦此刻表现出来的野心和急不可耐是何等可恶、大逆不道,此后对刘旦彻底厌恶。
四皇子刘胥,这位血气方刚,的确有点汉武帝的风范,就是太精力旺盛、暴躁、缺心眼儿,没事儿喜欢跟熊打架,但凡汉武帝没疯都不可能选他。
五皇子刘髆,生母是那位过于有名的李夫人,无论是作为李夫人的儿子还是刘弗陵出世前汉武帝最小的儿子,刘髆都是深受喜爱的。可就在巫蛊之祸结束一年后,他的舅舅李广利和刘屈氂就密谋造反起事,拥立他登上皇位。
这个刘屈氂是中山靖王那一百多个儿子中的某个儿子,他和李广利是亲家,在刘据还活着的时候,就仗着李夫人受宠、李广利受重用,而卫皇后失宠,卫霍二人皆不在人世,而卫家后辈平平又常年受皇帝猜忌,拉帮结派搞事情挤兑太子。
太子刘据被逼造反后先杀江充,第二个要杀的就是刘屈氂,但刘屈氂不仅跑了,还给在甘泉宫的汉武帝报了信,随后负责平叛太子的人也是他,可以说刘屈氂对太子反叛起过推动作用,更在太子之死上摘不干净。
对于沉浸在悲痛中、并且开始对害死太子的人秋后算账的汉武帝,即使不是直接推手,刘屈氂和李广利也不可能无所畏惧,加上此刻刘旦对储君之位虎视眈眈,他们自然也是要行动的,然而行动败露,李广利叛逃匈奴,刘屈氂腰斩处死,而刘髆也彻底出局。
如此一来,唯一的选择就是尚且年幼的刘弗陵,汉武帝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汉朝的利益在他面前是高于一切的,深谙“国赖长君”的道理的,不可能会因为宠爱勾弋夫人而废长立幼的,但凡那几个年长的活着的有一个靠谱的,刘弗陵就没戏了,要不然,汉武帝也不会在安排了霍光的辅政班底以后就立马杀了刘弗陵母亲的。
而刘弗陵绝没有让汉武帝失望,从识破桑弘羊、上官桀对于霍光的诬告这件事上体现出了他的智慧和天赋,这一年他还不到十四岁。刘弗陵可惜就可惜在英年早逝上,不然会是个很好的中兴之主。
当然更幸运在他的后继者,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也是个很好的皇帝,西汉真是幸运,连着七代都没出昏君,连草包都没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