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时期,苏州吴县有一条巷名泮环巷,位于苏州盘门内,在苏州府学的西侧。当时府学内有一泮池,池水流出墙外,与护城河相连,而泮环巷则被护城河环绕,故而得名“泮环”,因为苏州人常以“泮”为“半”,因此当地人又将“泮环巷”称作“半片巷”。

半片巷是一个比较荒凉的地方,人烟稀少,小小一条巷子,仅仅只有十余户人家居住,以及2座香火一般的尼姑庵,对门而立,一名如意庵,一名凤池庵。所谓同行相嫉,这尼姑庵也不能免俗。两座尼姑庵虽然对门而立,却从无往来,也绝不会把自己庵里的香客透露给对方,以防被挖了墙角。

苏州泮环巷

1445年的一天早上,日光旖旎,惠风和畅,一个农妇到河边浆洗衣服,突然,一缕头发出现在眼前。农妇抬头一看,竟是一具男性尸体飘到了自己面前,顿时惨叫一声,跌坐在地,然后立刻丢开手中衣服,连滚带爬朝家里跑去,边跑边喊:“死人了!死人了!”

半片巷的居民听到喊叫,都纷纷出门查看,就连尼姑庵里的尼姑都不免好奇窥探。因是人命大案,当地里长、甲长将尸体打捞上岸,命人看管后,便匆匆到县里呈报。

吴县的县令叶锡来新官上任,便遇到人命大案,也不敢耽误,立刻带着衙役、仵作,亲自前往检验。

死者是一名30出头的男性,穿着华丽,应该是富贵人家,但身上却没有任何饰品。其脖颈后有刀伤,显然是先被人从后袭击身亡,然后弃尸于河中。

勘验完尸体,叶锡来起身询问里长:“可知此人身份?”

里长答道:“此人并非本地人,我等不知其姓名、住址。”

叶锡来环顾半片巷,见当地仅有十余户人家,人数也不多,便决定逐一审问排查。于是,回到衙门,按照黄册逐一点名让人前来听审。所谓黄册,就是古代的户口簿。

一番问讯下来,唯独如意庵的尼姑妙真迟迟未到县衙听审,叶锡来便怀疑妙真有问题,当即命人火速缉拿妙真到案。

捕快们领命前去如意庵,却见庵门紧闭,拍门呼喊也不见有人出来开门,担心疑犯逃跑,便将庵门撞开,冲了进去,搜索了几圈也不见妙真身影。

捕快们见妙真房间一应用品尚在,想来只是暂时躲避,便按兵不动,隐藏在庵内等候。一连等了五六天,妙真才姗姗来迟。这妙真也就十八九岁,生得俊秀出尘,体态玲珑,头发乌黑秀丽,显然是带发修行者。

但捕快们在庵内等了好几日,早没了耐性,也就顾不上什么怜香惜玉,一见妙真出现,二话不说,冲上去就将她给锁了,拖到县衙。

妙真不知发生了何事,满面惊恐,却也挣脱不得,只得随捕快们来到县衙,见到叶锡来县令,便下跪叩首。

叶锡来见妙真年轻,眼神青涩,想来涉世未深,便没有急于动刑,而是疾言厉色地喝问:“大胆奸尼,为何谋害人命弃尸河道?快快从实招来,免受皮肉之苦!”

妙真听闻出了人命案,一脸茫然,“贫尼这几日都不在庵中,并不知道什么谋害人命之事,大老爷让贫尼招什么呢?”

叶锡来早料到妙真可能装傻充愣,因而对她的反问避而不答,而是追问她案发当日的动向,是否有人可以作证?

妙真说:“贫尼那天一早就去了城里,今日方归。出门的时候,遇见了菜贩陈敏生,他可以为贫尼作证,案件发生之时,贫尼并不在此地。”

于是,叶锡来立刻命衙役将菜贩陈敏生带来审讯。陈敏生约莫20岁左右,与如意庵、凤池庵都有来往。因为两个尼姑庵后院分别种植有菜园和竹林,平时多有蔬菜竹笋产出,但尼姑们不方便自己沿街叫卖,便托陈敏生帮忙贩卖。因此妙真才想到请陈敏生作证。岂料,此举却害了自己。

陈敏生到得公堂,叩见县太爷后,便说道:“小人那日就在凤池庵附近卖菜,看见一名男香客进入如意庵就没有出来过,第二天河中便发现了尸体。”

于是叶锡来问妙真与陈敏生:“你们可知道那香客是何人?”

妙真答道:“贫尼不知,贫尼根本就没见过那个香客。”

陈敏生却答道:“小人认识。那香客是常熟的商人,叫张连仲,时常到苏州做生意,小人也经常从他那里拿些货物贩卖,所以认得。那天午后,我亲眼见张连仲进入如意庵,一直到晚上都没有出来,第二天就发生了命案,一定是妙真这奸尼谋害的。”

妙真听陈敏生如此说,登时怒骂道:“陈敏生你这无耻小人,为何要诬陷我?我如意庵什么时候来过男香客?我一个弱女子又如何杀得了一个大男人?”

陈敏生却嚷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张连仲进入你如意庵,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看见,凤池庵的松月和朱阿四都看见了,你休想抵赖!”

叶锡来见二人争吵,不禁蹙起眉头,命衙役将新的人证松月与朱阿四带来审问。

朱阿四靠织布为生,寄居在凤池庵的门房。他声称,那天他从早织布到深夜。当天午后,他看到张连仲进入如意庵,直到深夜都没有出来。尼姑松月则说,当天香客少,没什么事做,便在门首与朱阿四闲聊,看见张连仲进入如意庵后就再也没有出来。

二人讲完后,叶锡来却不急于审问命案,反而怒喝道:“大胆松月,胆敢不守清规,收留男子在庵中,伤风败俗,若不能讲清道明,必然严惩你二人!”

松月见叶锡来大怒,心中惶恐,连忙解释道:“大人有所不知,凤池庵地方偏僻,庵中又只有我与2个徒弟,因此经常有小偷到庵中偷盗。物品丢失倒是事小,若我与徒弟不幸失贞,便是有辱佛门圣地!朱阿四是个鳏夫,无儿无女,又无处可去,于是我便收留他在庵内寄居织布,一来为本庵看门护院,二来也彰显我佛慈悲之大旨,岂不是一举两得?”

叶锡来见松月30来岁,体态丰腴,说话之间全然没有尼姑该有的稳重,眉眼间尽是风流之态,对她说的话半分也不相信,觉得三人之间必定藏着些猫腻。但如此审问,他们必定不会如实招来。于是,叶锡来命衙役将松月、朱阿四、妙真三人押下去,自己单独审问陈敏生。

叶锡来一番威逼利诱之下,陈敏生竟然招供自己与妙真私通,故而知道妙真贪财谋杀张连仲,并道出妙真将所得赃款埋于如意庵后院竹林的石凳之下。

叶锡来当即命衙役前去如意庵搜索,果然在石凳之下挖出120两银子。一个没什么香火的小小尼姑庵,怎么会有如此多的银子呢?莫非真的是妙真见财起意,杀害张连仲,抢夺钱财?

叶锡来再次传召妙真,命她如实交代。妙真却抵死不承认,于是叶锡来命人给妙真上拶指(竹排夹手指)。妙真几次痛晕过去,却坚决不承认杀了张连仲,也不承认与陈敏生私通,只承认自己确实将银子藏在石凳下,但只有20两银子,是几年来攒下的香火钱,其余100两从何而来,并不知晓。

见妙真抵死不认,叶锡来便请来稳婆为妙真验身,却发现妙真还是个处子之身,便知妙真与陈敏生之间并无私情,而是陈敏生恶意诬陷。陈敏生为什么要诬陷妙真与自己私通呢?妙真说不出死者姓名,而陈敏生却知道得一清二楚,人会不会也是陈敏生杀害后诬陷给妙真呢?

叶锡来单独提审妙真,严厉说道:“如今人证物证具在,你若仍旧不从实招来,本官便只能判你死罪!”

妙真这才说道:“案发前一天,贫尼接了一件法事,案发当天一早就到城中富户家中超度亡灵,念了七天七夜的经才回到如意庵,大人可到富户家中询问。”

叶锡来问道:“既然另有人证,你为何不早早说来?”

妙真答道:“一来担心信众被无端牵扯进人命案,断了本庵香火;二来担心信众信息泄露,被凤池庵钻了空子。又想到那日出门遇见了陈敏生,有他作证很快就能洗脱嫌疑,便没有说出信众,却不了陈敏生狼子野心,竟然红口白齿诬陷于我。”

叶锡来派人前去富户家查证,证实妙真所言不假,便愈发觉得是陈敏生三人在背后搞鬼,恶意诬陷妙真。然而,此时没有人证物证,恐怕陈敏生三人未必肯乖乖道出实情。叶锡来沉思良久,旋即展颜一笑,将妙真打入死牢,然后将陈敏生、松月、朱阿四等释放,接着安排衙役在凤池庵前后左右各设立观望点,严密监视几人动静。

衙役们一连蹲守了五天,凤池庵里也没有什么特别动静,都开始怀疑叶知县的做法是否可行。却不料,第六天半夜,菜贩陈敏生就来到凤池庵门前,以咳嗽为信号进入凤池庵内。

夜半三更,一个男人却偷偷溜进尼姑庵,自然不是什么好事,衙役们立刻翻过院墙,尾随在陈敏生身后。只见凤池庵后院摆了一桌酒菜,松月及两个小尼姑、朱阿四、陈敏生无人吃吃喝喝,有说有笑,不亦乐乎。

松月说道:“那叶知县也是个糊涂蛋,竟被我等三言两语就糊弄过去,相信妙真图财害命,如今她已被打入死牢,我们则赚了一大笔银子,逍遥快活。”

朱阿四道:“今夜咱们一醉方休,再来一个通床大被快活到天亮!”

衙役们在暗处听得一清二楚,凤池庵正如叶知县所料,果然是个淫窝,立刻一拥而上,将五人按倒在地,捆住手脚,然后对凤池庵进行地毯式搜查,搜出800多两银子,便立刻押送回县衙。

第二天,叶锡来开堂审案,人赃并获,不需用刑,几人便老实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原来,松月是个“风流”尼姑,早就与陈敏生勾搭成奸,后来又看上了朱阿四,便将他留在庵中,过起了夫妻般的风流生活,但又舍不得陈敏生,三人便时常在庵内鬼混。

案发当天,常熟商人张连仲路过凤池庵,进来上香。朱阿四见他穿戴华丽,手戴金戒指,猜测他身上必然带有不少银钱,便起了贪念,偷偷与松月商量谋夺张连仲的钱财。

等张连仲上完香,松月便端茶给张连仲喝,一边挽留张连仲在庵中吃饭,一边眉目传情,魅惑张连仲。张连仲30多岁,四处经商,哪能不知松月是什么德性,便欣然同意,还掏出五两银子给松月置办酒菜。

见张连仲出手如此阔绰,越发勾起了松月与朱阿四的贪欲,两人忙前忙后摆好一桌酒席,引张连仲入席。席间,二人拼命劝张连仲喝酒,直到把张连仲灌得不省人事,醉倒在桌后,朱阿四便抽出菜刀将张连仲杀害,然后让陈敏生帮忙处理尸体,事后三人一起分赃。

陈敏生一直觊觎妙真年轻貌美,三番五次用淫词艳语撩拨妙真,却被妙真一通臭骂,因此怀恨在心,处理张连仲尸体时,便想到了诬陷妙真的毒计,于是将张连仲的尸体弃置在如意庵旁边的河里。

此时,陈敏生又想起自己有一天到如意庵偷竹笋,恰好看见妙真将银子埋于后院石凳之下,等妙真离开后,他便偷偷取走了那20两银子。为了坐实妙真谋财害命,他便将100两赃银与先前偷取的20两银子一并藏于石凳之下。

如此,张连仲一案就此水落石出。最后,叶锡来按照《大明律》判处松月、朱阿四、陈敏生三人斩首,妙真无罪释放。

妙真沉冤昭雪,三名凶犯被斩首示众,张连仲的钱财被送还家人,按理说是皆大欢喜的好事,然而,张连仲的家人却将叶锡来告到了刑部!所告罪名为“贪酷枉法”,也就是告叶锡来贪了赃款,没有将张连仲的银钱全部还给家人。

事实上,叶锡来并没有将张连仲的银子偷偷放入自己的口袋,那么张家人为什么要告他贪赃枉法呢?

原来,叶锡来虽然断案分明,但却并不严谨,他仅仅是将查抄的赃银交还给张家人,却没有严查松月等人到底吞没了张连仲多少银子。因此,张家人发现银两数目不对,便认为是叶锡来中饱私囊,故而将他告到刑部。

幸亏叶锡来为官清廉,又名声在外,深受老百姓爱戴,吴县百姓得知叶县令被革职调查,立刻写了百人联名书,声称叶锡来是“清廉仁恕,政平讼理”的好官。

此事闹到了明英宗面前,明英宗命人严查,结果发现,叶锡来并没有贪赃枉法,实属被诬告,于是赦免了叶锡来的罪,亲赐他一袭织金衣,赏500贯,荣升宁国府知府,宴于礼部,甚至连《明史》也为叶锡来立了传。

正是:财色自古是陷阱,清官身正有民护。

参考资料:

《明英宗实录》;

《明史》;

《大明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