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占彪 忆红二十六军...纪念红二十六军成立90周年
《红二十六军》
于占彪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是西北地区最早的由党中央授予正式番号的一支正规红军队伍。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同年10月,在陕西党的领导下,发动了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8年5月爆发的渭华起义,在方圆2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建立红色政权,实行武装割据。起义军民与“围剿”之敌进行了三月之久的英勇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全国最有影响的起义之一。
1931年,西北地区先后爆发过清涧、渭华、旬邑等数十次武装起义、兵暴。虽然都失败了,但却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武装斗争的骨干,积累了斗争的经验,为后来创建红军和陕甘、陕北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刘志丹等人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经过长期艰苦斗争,
1931年9月在陕甘边界的南梁地区建立了南梁游击队。10月下旬,晋西游击队渡黄河转战至南梁地区,两支游击队胜利会师。
1932年初,部队改称“西北反帝同盟军”。2月12日,在正宁县三嘉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2月24日,部队开到陕西省旬邑县马栏镇转角村,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2团。
1933年5月,在敌人向红2团和照金根据地进行“围剿”之际,左倾机会主义者领导人杜衡强令红2团南下渭华地区,遭敌重兵围追堵截,部队在终南山被打散。历经磨难,刘志丹、王世泰等幸存下来的红军领导人和骨干,终于在4个月后返回照金。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第一支陕甘红军部队,就这样被“左”倾机会主义者断送了。
红二团南下渭华后,陕甘边的革命斗争又有新的发展。
1933年7月,得知红2团南下失利的消后,陕甘边特委将渭北游击队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4团。
1933年11月3日,陕甘边特委和红军总指挥部召开包家寨会议,决定恢复红二十六军。8日正式宣布成立红二十六军第42师。下辖红3团和红4团(骑兵团),共500余人。随即进军南梁,扫除陕甘交界的反动地主武装。到1934年,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
1934年2月至5月,陕甘宁三省军阀纠集1万余人的兵力对于南梁革命根据地策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六军主力,在游击区赤军和游击队的配合下,转至外线,连战连捷,歼敌3000余人,粉碎敌人精心筹划的“围剿”。
红二十六军也不断壮大,新组建了红1团、红2团和西北抗日义勇军,主力达到5个团3000余人。11月,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召开,宣告陕甘边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正式成立,各县区都接踵成立了红色政权。在陇东高原上诞生并成长起来的红二十六军和各路游击军汇集成了一支不成阻遏的红色铁流,严重动摇了反动派在西北的统治。
1935年春,国民党集合4万兵力,对陕甘边和陕北两块苏区策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面对十余倍于己之敌,红二十六军、红27军(1935年1月在陕北成立,辖第84师)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先后在吴家寨子、马家坪歼敌高桂滋部两个营又一个连。至6月底,红军主力和游击队连战连捷,俘敌2000余人,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定、靖边、安塞、保安等6座县城,在陕甘20余县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游击区扩大到30余县,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联成一片。敌人的第二次“围剿”被彻底粉碎。红军主力发展到5000余人,游击队4000人,革命力量空前壮大。
1935年7月,蒋介石调兵10万之众,亲任“西北剿匪”总司令,向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大围剿。8月初,刘志丹率红二十六军、红27军北上吴堡,于幕家园围点打援,首战告捷,歼敌600余人。随即隐蔽南下,到达绥德新店一带,再度围点打援,以游击队、赤卫军围困定仙焉守敌晋军一个营,红二十六军主力及红27军84师埋伏于敌必经之路。8月21日,一举全歼西渡黄河来援的晋军第3旅第6团1200余人,取得定仙焉大捷,首次一战歼灭敌人1个整团,狠煞了敌人的气焰,充分体现了刘志丹的指挥艺术和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的创建有自己的特点。
大量的兵运工作为革命武装的建立打下基础。根据刘志丹提出的“变敌人的武装为革命的武装”的重要观点,在革命武装创建过程中主要通过白色(派共产党人到白军中开展兵运工作)、灰色(争取、教育和改造绿林武装,为创建人民军队准备群众基础和武装力量)、红色(发动组织工农武装,建立党独立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三种形式开展武装斗争。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的创建过程是与中国革命的大形势同步发展的。从南梁游击队、西北反帝同盟军、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都是在中共中央和陕西省委的领导下进行的。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成为党在陕甘边界进行土地革命战争最重要的一支武装力量。与南方的各支红军相呼应,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
陕甘边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诞生的“摇篮”,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又是陕甘边根据地得以建立并不断发展的有力军事支撑,互为依存,共同发展。陕甘边根据地对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的建设贡献是巨大的。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从诞生到编入红15军团,独立战斗两年零九个月,大小战斗500余次,毙伤俘敌10000余人,缴长短枪6000余支,轻重机枪150余挺,迫击炮18门,击落敌机1架,以小的代价换取了大的胜利。
经过艰苦战斗,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继而会同红27军,粉碎敌人的“围剿”,将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全国各苏区几乎全部丧失,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危难之际,保存了全国仅剩的一块红色根据地,使之成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的长征落脚点和抗日出发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业绩。
1935年9月,鄂豫皖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与红二十六军和红27军胜利会师。9月18日,在延川县永坪镇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红15军团。红二十六军42师主力改编为红15军团78师。抗战暴发后,相继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第689团,八路军第2纵队344旅、第4纵队4旅,新四军第4师10旅、新四军第3师10旅,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5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16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6师。期间,部队适时得到调整、充实和扩编,健全建制,其主体建制一直比较完整地延续至今天。
节选《于占彪史话》
于占彪(1914年11月19日-1998年11月18日)男 汉族 1929年参加革命,刘志丹同志警卫员 陕北红军红二十六军营长 红二十八军二团团长 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三位委员之一 中共绥蒙工作委员会委员兼军事部长,中共绥远省委七位委员之一兼军事部副部长 部长 八路军120师独立(绥察)二支队司令员 中共晋绥边区委员 军事部长绥察行政公署军事部长兼绥察军区副司令员中共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代表 智取华山战役联合指挥部司令员 全国政协委员副部长级离休老干部 二等乙级(战伤)革命伤残军人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孙家村人
于占彪参加了陕甘宁根据地一次、二次、三次反围剿、红军东征、红军西征战役;参与领导创建了绥蒙地区党的组织、抗日武装、组织蒙、汉青年赴延安参加革命与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创建;参加了举世关注的爷台山反击战斗、延安保卫战、陇东、西府等解放西北的战役;作为司令员参与指挥了著名智取华山战役……
于占彪在西安事变谈判中,率红军警卫队随中共代表团,从事安全保卫工作。
于占彪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曾受到通令嘉奖立功和物质奖励七次,战斗中负伤八次,属二等乙级战争负伤残废革命军人(解放军总政治部档案中记载)。
共产党成立百年于占彪、于振江烈士、于振海烈士胞亲三兄弟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百年党史•百位陕甘英雄展》中的唯一红二十六军红军三兄弟。
于占彪同志
荣获共产国际奖章
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八一勋章
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由勋章
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勋章
荣获人民功臣奖章
于占彪辞世后经中央与和陕西政府同意骨灰撤在浴血战斗过的西岳华山引风亭山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