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Kaforniay
有没有留意到一种场景,一般长辈带娃,很喜欢把丑话说在前头。
“跑那么快,小心摔跤啊!”
结果孩子真的摔了。一般长辈就像命中世界杯进球比分一样,在那里正义凛然地说:“你看我早就说了你跑那么快肯定会摔的,你看灵验了吧,我说对了吧,都怪你不听我的话。”
其实孩子摔跤是很普遍的事情,没必要借题发挥来表扬自己有未卜先知、马后炮的功能,这些东西根本就不重要。
孩子摔跤了最重要是确保伤势如何,如何安慰孩子,而不是在说“废话”。
但一般长辈不这么认为。在育儿上只为了可以验证自己是对的。
这样被“诅咒”摔跤、慢点、不然就摔了的孩子,运动能力、平衡能力一定不怎么样。这其实是暗示的力量。
育儿里负面暗示的力量
有的母亲过分担心孩子会生病,天气稍微转凉、有点风、有点降温、一看到孩子出点汗就赶紧念叨着:嘴里还会说着:别冷着了、别感冒、别吹风、不然就该发烧了!
这样的孩子基本上有点风吹草动就会中招的。
更恐怖的是,孩子上学后有的家长非常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孩子一回家就从头到尾地追问孩子各种负面的细节:
“宝贝今天老师批评你了吗?同学有欺负你了吗?你在学校是不是憋尿了老师不让你上厕所?幼儿园的食物是不是不爱吃?”
没多久,这样的孩子肯定就不爱上学了。因为过分担心的模样,基本上孩子就照着那个担心去呈现了。
有这么神奇吗?这个暗示的机制如何产生的呢?
越是担忧,越是重复,越是强化。
如果对你说:“现在不许在脑子里想大象”。
很显然,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大象的画面,而并非“不许想”的画面。
当父母过度担心某一件事情时,孩子会接收到这个【结果信号】——摔倒、摔倒、摔倒,孩子就真的摔倒了,父母那个紧张的情绪也就放松了,这个过程便结束。
越是担忧,越是不信任
父母对孩子的事情忧心忡忡,还透着对孩子的不信任感,以及隐形的控制欲望。
父母对孩子表示负面的担忧时,潜台词是——
“这件事我不相信你能做好。”
“我说了你不行,你就是不行。”
“没有我,你什么都干不好。”
孩子会有什么感觉呢?
每当父母对孩子表达各种不放心和叮嘱时,孩子经常会特别的不耐烦,甚至是生气。
朋友刚刚生完孩子,她的妈妈是超级热心肠、事必躬亲的类型。因为疫情,她妈妈没能来陪女儿坐月子,每天只能靠群照片缓解对孙子的相思之苦。
各种担忧就开始跃然纸上。
“为什么我的孙子嘴巴这么干?这个不正常的,你小时候都没有的。是不是奶嘴太硬了,你还是自己喂他吧,吸来吸去干嘛,别用奶瓶了。”
“你奶水够吗?不够就奶粉吧,虽然奶粉没什么营养。”
“我跟你说吸奶器有害的,不要吸那么多,直接给他吃不好吗?”
我朋友说,感觉她妈妈好像有病,恨不得孩子出些什么问题才好,不知道她为什么那么在意这些细节问题。
她妈妈退休了一天天的在家,主要还是太闲了,各种插手。
父母觉得孩子不应该烦自己唠叨,难以理解孩子,“我不就是关心他吗?为什么态度这么差?”
换位思考一下吧,如果你知道【担忧】就是【诅咒】,你在做一件事情,你的父母从头到脚都是不信任、质疑、你不行的意思,你还愿意表示担忧吗?
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去表达,表达祝福和相信,才是你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不要把精力浪费在负面的担忧和恐惧上,可以集中精力、信心满满地做眼前的事。孩子在信任和祝福的过程中一次次勇创佳绩,每次都会形成良性循环。
—— 今日作者 ——
Kaforniay
-配图- 来源于网络
-编辑- 林嘉茵
欢迎留言区评论互动a
“对此,你怎么看?”
文章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投稿转载合作等事宜请联系编辑(yjpc13826151237)。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