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位热心的同好向我咨询,他听一个自诩非常专业的老玩家说,1995年之后就再没产出过真正的和田子玉了。如此耸人听闻的言论,估计又是国宝帮们为了兜售自己手上的所谓古玉珍品,而炮制出来的谣言。
除此以外,我也经常听到一些近似于和田子玉全被采掘殆尽,完全绝产的宣传,其目的不过就是借机炒作,抬高物价而已。
然而真相却是,2000年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田玉确实经历了一番疯狂的私挖滥采,但子玉的兴起肯定还是翡翠热销之后的事情,回想起来,应该不早于2005年。
因为在翡玉盛世读书的那个阶段,还经常能在小摊儿上淘到五块钱、十块钱一颗的子玉小标本。大型机械下河去工业化开采的场面我也是亲眼见过的,可以说是只用了十多年的功夫,就把和田子玉的存量洗劫一空了。
然而子玉是一种由山体上的原生矿,经自然的风化剥落,再由河水冲击形成的衍生矿。只要山料还在,河水不断流,下游仍然有普通的鹅卵石出现,那么就会有全新的和田子玉产生。
简而言之,就是旧有的存量子玉基本被一网打尽了,但全新的和田子玉依然在生成。当然,优质和田子玉的产量肯定是大不如前啦。但你说它彻底的绝产,那也是无稽之谈。
至于价格问题,的确有妄人整日里将“克万”、“克价十万”挂在嘴边,也不乏营销号鼓吹,又有哪件和田玉卖了几千万,而个别大拍上某些玉雕精品创个记录,那也是实情。
可是民间的玉器交易,大家还都在为了真假犯愁,不信您就考教一下自己身边的收藏爱好者,看看究竟有几个能对和田玉的产地与产状了如指掌?
不仅是消费者难辨和田子玉的真伪,就连权威可靠的科学检测机构,对于和田子玉的研究也仅仅是处于起步的阶段,其间尚且存着太多的争议与模糊地带。
市场上则充斥着俄料、青海料,乃至用各色山料伪造出来的子玉赝品。堂而皇之地供奉在各大商超与大品牌展柜里的广义和田玉,更是动辄就要卖个几十数百万。
如此怪诞的现象却成了常态,在这样的氛围之下,狭义的新疆和田子玉反而经常由于白度不够高,身上又往往带着些许微小的瑕疵绺裂而遭人嫌弃。长期关注玉器市场的人都知道,和田子玉在商业上的表现还远远不如俄料。
所以,在现实生活之中,只要你有眼力,花几万块买一枚玉质精纯,工艺上乘的和田子玉手把件、牌子,甚至手镯,也并非什么难事,几千块淘个小挂件儿,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也就是大件的造像、摆件与器皿件确实是价值不菲,但是哪里又有那么多人,会随随便便地就花几千万,去买个石头回家欣赏呢?咱一个平民百姓,也没必要去攀那个高枝儿,入手些自己驾驭得了的和田子玉珍品,盘玩儿个乐趣也就足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