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魏英杰
这两天一直在说防控措施放开后,可能会迎来一波正面冲击。但是,感觉这么说还是低估了对人心理上的冲击。朋友圈、微信群里的很多人,即便明白这道理,也不全都是镇定自若的。
有位朋友,我看着一天都在关注身边的各种消息,和人讨论怎么面对新一轮疫情。看似淡定,其实就是心里没底。这事情,真不能强求统一。每个人的心理建设能力不一,在危机面前的表现也不一样。何况,没有阳过,谁知道会怎样。
而阳过的人,也确实有各种症状。有人只是低烧,熬几天就过去了。还有人发烧到39°C以上,浑身酸痛,比感冒发烧难受好多倍。
还有人直言,这弯转得太大了,还没反应过来,就阳了。
这种种表现,一方面和心理准备有关,另一方面也和防控措施“突然”转向有关。虽说很多人都盼着早日放开,但真没想到,各地说放开就放开了。办公点不需要扫码了,核酸检测点也撤了,突然间身边纷纷有人阳了。不习惯,这是正常的。
不过,不习惯归不习惯,该来的终究是来了。而大多数人知道,放开肯定比继续各种封控要好。只是有一点,防控措施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么管得死死的,连门上都要装智能门磁,半步都不允许出门,要么全部都放开,哪怕小区有人阳了,也不再介入和提供服务。
这些天,一些地方的疫情动态其实已经跟不上变化,阳性患者激增。有些人打电话给社区,社区人员往往以安排不了人手为由,让患者在家自己扛着。自己扛当然也没问题,社区人员在这时候恐怕也是“泥菩萨过江”。但这不免给人感觉,原来还有一道道的防控体系,怎么突然就变成“裸泳”了。
解封不等于躺平,放开不等于放任。个人要“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不等于社区管理、公共医疗和疾控体系都没有职责了。
如果说,这一轮疫情防控的重点放在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治疗,那么就要问一句:各地都准备好应对之策了吗?
全员抗疫的时候,一旦有个阳性患者,包括密接、次密接都要采取管控措施。这是为了减少病毒流行,保护多数正常人。现在,我们很可能面临的是,阳性患者越来越多,而其中一部分人会选择上医院就医。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确保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重症患者的治疗不会被延误?
进而要问的是,各地的ICU病房数量有多少,是否足够应对重症患者的需求?虽说现在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进攻”的是上呼吸道,一般不会出现肺部感染,但对于那些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这种概率还是存在的。
过去三年,我们把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建设方舱医院、核酸检测设施,而在增加ICU病房或其他临时替代设施上的投入,很多地方应该是不足的。当下,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大范围传播,可以预计,留给各地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要打赢接下来的这场仗,这可是一个主战场啊。
还有,无症状、轻症患者居家自我隔离,这是正确的做法。只不过,这不是说,让人在家里喝开水、睡大觉就行了。抗原检测试剂、退烧药等家庭必备药,供应跟得上吗?在有的地方,连莲花清瘟都涨价了,退烧药也很难买到。这说明,做好家庭用药供应,也是各地需要重视的事情。
以前有人说,对待新冠,香港采取了“躺平”政策。其实不然。我看到媒体报道,香港在要求市民戴口罩、打疫苗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这一轮疫情,对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比较不利,而内地老年人接种疫苗的比例还不算高。对此,也是需要尽快“补课”的。
现阶段,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可能最终也难逃一“阳”,但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部分人群被感染的概率,从而避免大流行来势汹汹,击垮公共医疗体系。但我看到,原来进公共场所要求戴口罩、扫场所码,现在保安都懒得管了。这也是有问题的。
所以,在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后,针对医疗体系、疾控体系和基层防疫的操作指南,也应尽快更新和细化。否则,疫情防控重心转移之后,可能会出现失重、漂移、打滑等问题。
当然,对于个人来讲,不管上面这些问题能得到多大程度重视和解决,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做好充分准备,面对可能发生的一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