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鲁替尼(IBRUTINIB)是首个获批的口服BTK抑制剂,目前在国内获批的适应症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在B细胞恶性肿瘤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鲁替尼(IBRUTINIB)治疗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介绍

2020年ASH大会上,Chavez团队报告了CD19 CAR-T疗法Tisagenlecleucel(tisa-cel)联合依鲁替尼治疗成年复发难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疗效。研究中患者分为2组,第1组4例患者在白细胞分离术前接受4周依鲁替尼560mg/d治疗,第2组6例患者在白细胞分离术后接受依鲁替尼治疗。两组患者在淋巴细胞清除化疗期间、tisa-cel输注过程中以及输注后持续接受伊布替尼治疗24个月。至数据截止,第1组2例患者达到CR、2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无患者出现复发;第2组2例患者达到CR、1例患者达到PR、3例患者疾病进展(PD)。第1组患者的T细胞采集后中位存活率为96.80%,第2组为90.95%。第1组患者采集的CD8+ T细胞中,幼稚/干细胞样中枢记忆表型(CD45RA+/CCR7+)占24.05%,远高于第2组8.12%的比例。第1组患者的CAR-T细胞中位扩增数量为3.9×108,第2组患者为1.7×108.

该研究还对依鲁替尼、单采T细胞的表型、IFNγ和IL-2释放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与第2组患者相比,第1组患者采集物中T细胞以及干细胞样中心记忆细胞的比例更高。在抗原特性刺激下第1组患者的IFNγ和IL-2水平更高。IFNγ是效应细胞因子,被认为是和效应相关的生物标记;而IL-2是增殖细胞因子,被认为是自我更新能力的标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1组患者既往中位接受3.5线治疗,第2组患者既往中位接受2线治疗。更多线数的化疗对淋巴细胞的数目和活性存在负向影响,而第1组患者体外制备获得的CAR-T细胞数更多,验证了在白细胞分离术前开始伊布替尼治疗可以改善CAR-T细胞的制备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