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一个字叫“作”,意思相当于矫揉造作,简而言之,就是“矫情”。“矫情”就意味着“装”,不接地气。偏偏茶就是大家眼中“矫情”的一类。
茶怎么矫情了?想喝茶,得讲究温度、水分、容器、季节等;泡个茶,要看动作是否标准,每一个步骤是否到位。茶圣陆羽老爷子也说了,什么茶配什么水,用具之类的要配好套,不然糟蹋东西。再加上文人骚客们一再渲染,茶道就成了一件很高端的事。
在爱茶的人看来,这是茶艺和茶道;而在一般人看来,这不是“矫情”是什么?
某个周末,我跟朋友青青一起去逛茶展,有人正在进行茶道表演。现场琴声悠扬,雅韵十足,引来不少人驻足围观。只见一个花容月貌的姑娘,一身古风旗袍正襟危坐,展示了一场堪称教科书式的乌龙茶茶艺表演。
我不由感叹,妹子长得真不错,气质脱俗,技艺也是赏心悦目。谁知道作为资深茶客的好友青青,却似乎有别的意见:“茶道表演是挺到位的,想必台下也是日日勤加练习,就是总感觉好像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呢,我俩对视了一眼,默契地点点头。
“太程式化了!”“徒有形式。”
怎么说呢,整个表演一招一式,一时一地,一情一景,像写好的范本一样,很僵,不够活,没有灵魂,看不出对茶本身的热爱。也许是我们太吹毛求疵,过于挑剔了。茶艺或者茶道,均在茶人自己心中,别人只是助益而已。
如今,仍有关于茶道表演和茶文化是否过于矫情的争论。认同者看作是美的凝结,不认同之人则多以为乃多此一举。
在我看来,这些争议毫无意义。正所谓,外化于形,内化于心。茶道是一种源自心灵的艺术,是一种个人品性的自我完善,但它绝不是装腔作势,更不是故作深沉。
茶道是一种谦恭柔厚的待客之道,是亲切地与志趣相投的朋友共饮一杯香茗的那份惬意。它是一种心境,一种情怀。茶道表演的魅力,不在那一套格式化流程,不在茶具是否奢侈高贵,也不在茶艺师颜值气质,最重要的是它所营造出来的气场和氛围。
茶文化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它与琴棋书画、儒释道相融相生,彼此赋予了全新的文化内涵。可以是阳春白雪式的高雅,也可以是下里巴人式的接地气。如果执着于茶道表演时那种人为的仪式感,哪怕把全套动作搬到山野上、溪水边、茶园里,它依然只是一套动作。
茶人的注意力应在于当下的人文环境,在于品茗本身。当寒夜客来茶当酒,久别重逢一杯茶,至交好友围坐炉前,有明月清风、茶香缕缕,一边煮茶一边闲聊,那种温暖与惬意,谁还会在意于泡茶时的一招一式呢?
文化是什么?是一个人举手投足的整体气质和修养。茶文化之于喜爱之人的日常生活,便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修行,是自我生活的精益求精,岂是花拳绣腿式的花架子呢?如果你爱茶便当知道,茶会内化成你自身的气质,无需表演,表里如一。
如果只关心自我表现而流于形式,或者在茶具和场景布置上大下功夫,却疏于自我才学和品行的提升,这样偏离茶道本质的“假、大、空”的演示,称不上茶艺和茶道,而是一种故作高深的装腔作势,其骨子里离着茶道十万八千里。
图| 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我们
转载&投稿 19913710136(同微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