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杰,财经评论员、专栏作家。出版有《书山寻路》、《重新发现改革》(主编)等著作。

撰文|魏英杰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上微博搜索李文亮医生的主页。虽然李医生已经永远不能发微博了,但在主帖下面,几乎每一分钟都有网友留言。许多网友习惯在李医生的微博上,问候李医生,聊聊心里话。

这个新年,又有许多人在李医生的微博下留言,祝李医生新年快乐,诉说过去一年的种种,表达对新一年的期望。

2019年12月30日,是李医生因为在网上预警疫情而被训诫的日子。从那时候算起,我们在疫情下已经度过了整整三年时间。

这三年,每一个中国人都经历了许多事。从一开始的武汉封城,到各地此起彼伏封控,从上海全城静默,到各地全员核酸……没想到,这只是疫情的上半场。从国内全面放开后,疫情就进入了下半场。如今,我们还不知道下半场要持续多久。

上半场,我们抢过口罩,囤过菜,下半场,我们又开始抢退烧药、囤抗原,满世界找新冠药。还有殡仪馆,听说也是人满为患。

这三年来,想必多数人都会感到疲累、无力。

2020年疫情刚暴发时,我和老婆居家做了一个公号,采访了一些疫情下的人和事。其中有一个访谈在全网刷屏了。讲的是一个温州餐饮行业小老板,在疫情期间被困在高速公路上十几天,到哪个出口都不下,只好每天吃泡面、睡车上,嘴角都长泡了。

后来,他的“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总算温州当地给解决“出路”,让他下了高速去集中隔离14天。

当时,有一家知名影视公司找上门来谈电影改编权。还有网友建议,这个故事可以拍“人在囧途”系列,电影名字就叫作“疫囧”。很遗憾,经过多方考虑后,大概是担心过不了吧,影视公司自己打了退堂鼓。

没想到,这在当时看起来很惨的事情,无论对他而言还是就整个疫情而论,都只能算是“花絮”。对他自己来说,惨的还不是下不了高速,而是餐饮店生意没了,一下子失去了收入来源。他的经历,是整个餐饮行业的一个写照。

而从疫情发展来说,能睡在车上的都不叫艰难了。武汉封城期间,多少人因滞留当地而露宿天桥下。而在2022年,为了“逃疫”,又有多少人扛着行李,步行数十、上百公里回家。

封控期间,有人因不能及时送医而离世,有人因被隔离而抑郁,还有人因为测出阳性而跳楼轻生。没想到放开后,还有人感染转重症了还叫不到120,还有人没来得及准备退烧药,人都烧迷糊了,也只能硬扛着。

这一桩桩事,哪件不比滞留高速、睡在车上惨?

2022年,我失去了一位大学同学、好朋友。2021年4月,我回老家,他刚做完手术,在家静养。当时他对自己的病还充满信心。不料,次年三四月份他去医院取支架,却因细菌感染而被困在医院。当时,我们还聊起了,病人能不能打新冠疫苗。然而,他却没有熬过这一场漫长的疫情。

好朋友的离世,和新冠没有直接关系。但我总是在想,如果医院人手充足一些,医疗诊治更方便一些,也许还有法子。他走之前,我甚至没有办法去见他最后一面。这成了我的一大遗憾。

疫情原因引起的次生灾难,不仅发生在我大学同学身上,也发生在许多普通人身上。我的朋友连清川的母亲是在2022年5月离世的,因为两地的封控政策,他不能回家奔丧,为此嚎啕大哭。

对于这些发生在多少普通人身上的苦难,同样作为一名普通医生的李文亮如果还在世,不知会怎么想?他大概也会和我们一样,发发牢骚,继续扛着、熬着吧。

疫情的上半场,我们主要靠扛着,下半场,主要靠熬着。无论扛着还是熬着,差不多都是一个意思,主要靠自救。

中国人是一个温和的民族,如果不是真扛不下去了,不会多抱怨什么。就说这个冬季吧,全民一起过大关,咳嗽声此起彼伏,还有人喊着:不急就不要去医院,把宝贵的医疗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人。

其实有几个人有专业能力,能判断自己的病情急不急?有病就要上医院,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当然,医护人员也是靠扛着打完了上半场,接着打下半场。上半场,坚守岗位,驰援各地,与病毒“亲密”接触的是他(她)们;下半场,还没“阳”透就重返阵地,每天累到瘫倒的,还是他(她)们。不然呢?

中国的民众也是最有韧性的群体。只要给点露水,他们就能纵情生长,只要给点阳光,他们就能绽放笑脸。努力活着,不轻言放弃,是多数人的“思想钢印”。

题图是我的老家泉州。昨晚,无数人涌向老城区钟楼一带,参加跨年灯光秀活动。而我知道,当地的疫情高峰期还没有到来,很多亲戚朋友已经纷纷“中招”。在其他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热闹场景。

能呼吸新鲜的空气真好,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一颗追求自由的心。哪怕不自由,也要创造条件让自己活得自在一些。

这时候,我就很想跟李医生说一声:李医生,这个冬天还没有过去,但我们一定会熬过去。

这一天,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