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费星球原创

作者|星球2号

近两年,食品饮料行业出现了几波小高潮。其中,碳酸饮料、功能饮料、茶饮和咖啡成为较为主流的发展方向。

然而碳酸和功能饮料的创新逐渐停滞,茶饮和咖啡仍旧保持着创新的活力,以至于在消费行业集体暗淡的今天,人们仍然可以看到新锐品牌“蹦跶”出来。

那么,2022年的新消费趋势是什么?——答案是咖啡和茶饮的融合。

也许是商业模式相似的缘故,现在,做咖啡的想做茶,做茶的正推出自己的咖啡。咖啡和茶饮越来越像,企业都想从对方锅里分一杯羹。

01

高增长、高毛利的咖啡迎来第二春

在茶饮企业眼中,咖啡确实是个香饽饽。茶饮行业的推陈出新速度可谓有目共睹,其品类开发能力也可在咖啡行业复制。

另外,咖啡作为一种特殊饮料,特点明显。比如,成瘾机制,使得消费者可以越喝越想喝,天然拥有用户粘性。

其次,咖啡市场增长快,未来潜力大。就人口总量而言,目前国内喝咖啡的人群还较少。对比世界其他国家数据,我国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但咖啡的渗透率却并不高(在非国内市场中,全球咖啡增量仅为2%,而这一数据在中国则是15%)。

第三,目前国内咖啡消费市场已被彻底激活,茶饮企业不需要重新培养用户习惯。资本对咖啡的喜好,让该行业已拥有人力资源、行业经验、供应链资源。此时茶饮切入咖啡,恰好可以分得一杯羹。

国内咖啡的成功还有另外的原因:即供应链的本土化。在2021年,云南的咖啡产量就已占至全国98%以上。巨大的产量和优秀的品质让包括星巴克、雀巢、瑞幸等知名公司先后在云南采购咖啡豆,甚至可以说,国内市场中,人们在星巴克喝的咖啡可能就来自云南。

02

渠道革命变为品类革命

2015年左右,外卖火热,渠道革命旋即也引爆了咖啡行业,最为明显的现象是咖啡的应用场景变多了——写字楼、加油站、校园、机场等场所被开辟出咖啡点,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外卖杀入咖啡行业后,瑞幸等公司更是借此扩大了线下单店经营范围。

“开店决定论”仍然在众多咖啡品牌中占有一席之地。比如,最近疯狂拓店的挪瓦咖啡、瑞幸咖啡等。

而在茶饮企业进军该领域后,行业思路出现了新的变化。例如,蜜雪冰城成立了LuckyCup幸运咖,推出新品“椰椰冰萃”、CoCo都可茶饮成立咖啡新品牌 CoCo cafe;茶颜悦色新推出的咖啡品牌“鸳央咖啡”,主打新中式咖啡。

很明显,茶饮的咖啡策略和咖啡企业的拓店思路不再一个维度上:前者仅在已有店面中就可完成闭环,而后者则需要继续卷渠道、卷下沉市场来完成增长。

另外,推出咖啡,对于茶饮企业来说不会与产品定位发生冲突,最保守的估计,也可以为目前产品的矩阵提供补充。其次,茶饮品牌推出咖啡产品的优势要大于品牌咖啡的创业企业——由于有着强有力的线下渠道和品牌认知度,让茶饮企业做咖啡的成本相较于咖啡创业企业而言更低。

03

新品类咖啡的核心竞争力

是品牌咖啡笑到最后,还是茶饮为首的新品类咖啡更胜一筹?

现实情况是,随着咖啡品类的增多,企业间的竞争呈现百家争鸣之势。如果说,星巴克的成功在于挖掘出了咖啡的社交属性,那么对于广大新品类咖啡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

可能性之一:爆品

爆品的特征是可击穿用户需求,在同质化竞争中杀出重围,目前已有诸如生椰拿铁等单品形成了流行潮流。但过度强调流量和话题营销,会让人质疑其发展的稳定性。

一般而言,研发一款适销对路的咖啡品类需要一定的时间,口味和消费者定位也需要市场验证的时间,而在咖啡向外推广之时,又会面临同质化竞争风险。

可能性之二:咖啡文化

在这个领域,有小咖主等咖啡品牌,强调“浪漫”、“古典“、“自由”。但在主流人群面前,小众文化的吸引力有限。

虽未挖掘出核心竞争力,但咖啡市场随着茶饮公司的进入正在变得越来越卷。目前,在不同价位,均有不同品牌茶饮企业“卡位”——奈雪的咖啡系列价格为15-22元、喜茶占据了8-19元市场,而蜜雪冰城更是抢得了10元以下市场的消费空间。

这对咖啡企业来说,并不算得上是一件好事。因为,茶饮企业可以不依赖咖啡盈利,但种种低价行为却实实在在地挤压了咖啡品牌的生存空间。

随着新兴咖啡品牌和茶饮跨界动作的变多,越来越多的企业希冀于通过网上种草、追风打卡的方式获取消费者。但客观来说,消费者仍然无法通过这种营销形成和品牌的长期依赖。在咖啡和茶饮都在宣传线下和线上融合的时候,可以想见,未来在咖啡领域将有一轮残酷的优胜劣汰上演。

对比茶饮,咖啡行业的市场的体量还不算太大,品牌集中度和忠诚度还不高。残酷的竞争下,商家不得已在杯子外观或店面装修作文章。

在互联网行业,“老大”和“老二”打仗,“老三”掉队。对于咖啡行业来说,在品牌咖啡和茶饮咖啡打得难解难分之际,行业的规则已从追求口味独特性演变为门店覆盖、价格、口味和便利体验多重竞争格局,独立咖啡店的日子正在变得越来越难过。

茶饮和咖啡“互卷”,最终谁会胜出?至少目前还难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