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费星球原创

作者|星球1号

瑞幸彻底推火了咖啡赛道,让所有人看到了咖啡的暴利。现在,无论是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等茶饮品牌,还是看起来与饮料毫不相关的李宁、安踏,特步等运动公司,均推出了属于自己的咖啡。

“给汽车加油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喝点咖啡吗?”以前是笑谈,现在居然成了一种商业模式。

作为行业带头大哥,瑞幸的财报所显示的信息是,该公司暴利且增长迅猛。11月22日,该公司的本年度第三季度报显示,瑞幸的总净收入达到38.9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7%。

可以说,在业绩造假阴霾散过之后,瑞幸依靠业绩彻底为自身正名。曾经资本市场的“坏孩子”重新坐稳咖啡一哥宝座,将星巴克踹下神坛的剧本似乎又要被重启。

现在,瑞幸像极了茶饮,已走出了和星巴克不同的路,二者的模式出现了很大不同。

在此之前,网络上很多人把星巴克和瑞幸作比较,星巴克的业绩下滑一直被认为是瑞幸逆势增长的结果。

而实际上,前者的净收入下降主要是受疫情影响而非瑞幸的冲击。星巴克今年第三财季(4月-6月)中国市场营收同比下跌40%,这段时间正是星巴克中国门店最多的城市上海受影响时期。众所周知,星巴克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多年来打造的第三空间,在疫情管控下,部分消费者不得不选择更便利的外送模式,同时不愿意为用不上的第三空间的溢价买单。

客观地说,瑞幸走到第二春离不开新品的开发,其推出的生椰拿铁受到市场好评。而在生酪拿铁推出后,更是得到了消费者的积极反馈——上市一周销量突破659万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椰酷似茶饮,生椰咖啡似乎也可以理解为咖啡味的茶饮——根据官方的详情页介绍,七个口感维度中,咖啡风味最低。瑞幸似乎不再想靠纯正的咖啡取胜,这次的逆袭又充斥着茶饮界塑造爆品的打法痕迹。

首先,瑞幸把以往在茶饮广泛应用的水果风味玩了个遍。

2022年,这家公司分别在5月、7月、9月推出了西瓜味、草莓味和草莓味的拿铁,饮料式咖啡的思路溢于言表。

此外,多个茶饮产品还将杨枝甘露以及芋泥类奶制品当成宣传推广的“王炸”,像素级照搬茶饮营销思路。这期间,咖啡的重要性降低,甚至反而成了“引流型”商品。

所以,与其说瑞幸抢了星巴克的市场,不如说抢了喜茶、奈雪的茶等茶饮品牌的市场。

在瑞幸的“进攻”下,茶饮们确实急了。

今年初,喜茶、奈雪的茶开始调价,降价幅度1-5元,并且推出低配版的热销单品,以拓展中低端价格敏感用户的青睐。

另一方面,这个月,包括喜茶、奈雪的茶在内的多家茶饮品牌宣布取消外卖满减或只减1元,以保证利润、缩窄亏损。

瑞幸与奈雪的茶们终有一战,底层原因是二者用户高度重合。

根据极光大数据统计,16-25岁的年龄段是喜茶、奈雪的茶用户主力军,占比50.21%,其次是26-35岁,占比40.53%,总体是女性用户更多些,占比58.26%。招商证券的报告显示,瑞幸的用户集中于25-34岁年龄段,占比45%左右,且63%为企业白领,喜茶在一线城市白领占比也基本过半。

瑞幸侵占茶饮市场的同时,茶饮也在加速融合咖啡。以已上市的奈雪的茶为例,2021上半年,奈雪的茶净利润还超4000万,然而到年底已亏损1.45亿元,2022年中报显示,亏损接近2.5亿元。与之相反的是,靠高补贴获客起家的瑞幸已扭亏为盈。虽然整体毛利率都为60%以上,但是茶饮所需人力成本、店面成本等更高。对于茶饮品牌来说,推出咖啡饮品降低“被侵略值”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上一篇推文茶饮和咖啡“互卷”,谁能胜出?我们曾提到茶饮布局咖啡的更多有利条件。

在未来,瑞幸和茶饮的争斗还将继续。这场游戏才刚刚开始,可以肯定的是,瑞幸已与咖啡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瑞幸的转型为茶饮企业们平添了一丝焦虑,加剧了行业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