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范儿”,一个国家有自己的“国家范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承,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和平台,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高歌猛进,国内外交流的日渐频繁,国民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已经不能不引起重视。

摒弃浮躁,回归规律,在践行中秉承“中庸适当”的主流价值。为了能让教育发展一步登天,某些地方政府、学校不断更改技术层面,于是各种信息化教育纷纷上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更胜一筹,家长们病急乱投医,于是学生中的厌学情绪不断高涨。可见,脱离教育规律的教育改革,孩子无法追求个人真正喜欢的事物,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建立爱、善、智慧的文化自信。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遵循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充分注重孩子们心灵的转向,把素质教育与传统文明礼仪相结合,不仅让孩子从小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引导,也为未来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弘扬文化,传播正能量,在思想上牢固“春风化雨”的社会责任。在提升国民素养的这个大工程中,如果只是政府部门苦心孤诣,那就注定会独木难支,还应该调动社会和公众媒体的力量。可以说,公众媒体传递什么样的精神气质,滋养出的公民就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媒体能捍卫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公民在潜移默化中就能涵养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涵养文明而言,这是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尤其是在这个国内外交流日渐频繁的时代,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应对大众传媒进行引导与监督,确保媒体都有一定的黄金时段用来进行公众宣传,让公众涵养文明,自觉树立大国意识。

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实践中树立“文明礼仪”的良好典范。孩子的礼貌言行遇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上海徐家汇公园的黑天鹅被偷……这些负面新闻与社会现象一道,折射出我国公民生活的另一面:在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人们的文明教养还需要得到提升。对孩子给予更多的问候和温暖回应,善待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学会致谢、温暖应对致谢,以身作则,就能在社会发展与文明教养之间找寻平衡。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在于其国库的充沛,不在乎其城池的坚固,也不在于其公众建筑的华丽气派,而在于其公民的教养,在于人的文明、教化和品格,这才是它实际利害之所在、主要实力之所在、真正威力之所在。“不学礼,无以立”,只有人人涵养文明,树立大国意识,用行动擦亮精神名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