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费星球原创

作者|星球2号

当“万物都可盲盒”碰上“万物都可边角料”的时候,边角料盲盒就这样诞生了。

日前,年轻人群体中刮起了一股买边角料零食的风潮。在盲盒的购物袋中,人们购买后可以得到碎香肠、面包碎、小块肉脯和果干等零食。有的人甚至为此不亦乐乎,以“消费摆烂”的方式消费着不同盲盒带来的感官刺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玩归玩,闹归闹,作为为数不多的消费热点,零食边角料真的有前途吗?

客观而言,零食边角料行业可被看作是临期食品大赛道的一个分支。而在临期食品中,已经出现了好特卖、嗨特购、巡物社等多个连锁品牌。在线上环境中,利用边角料做获客引流的店家也不在少数。

另一方面,我们在一些创业公司的宣传文件中,也看到了“面包店卖不完的半价卖出”、“用盲盒的形式减少食物浪费”、“用户寻找商店,企业去谈合作”等字样。

虽然,线上/线下店、创业公司在做零食边角料的初衷不尽相同,但似乎,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参与者们都对这个赛道投注了热切地期望。

01

“边角料”不丢人

吃边角料,不丢人,因为我国是有传统的。

现在火遍大江南北的“潮汕牛肉丸”便是起源于一种边角料。据传,十九世纪末,梅州客家人家家养牛。但在物流和冷冻环境不甚发达的年代,生牛肉较难保存,随即就产生了将牛肉边角料剁碎、挤成丸子保存的传统。

在北京,由食材边角料组成的传统小吃也可谓林林总总:比如,“又酸又苦”的豆汁儿来源于绿豆淀粉和粉丝下脚料;被称为北京“穷人乐”的卤煮火烧,食材来源于动物“下水”。

此外,在其他城市,同样是动物“下水”的地方小吃还有杀猪菜、羊杂汤、脑花汤、羊肚包肉、广式牛杂、梆梆肉等多种类别。

随着时间的流逝,小吃经过多轮改良,食材优中选优,小吃不再是为求果腹的无奈之选,而是彻底固定成一种文化,成为了当地人的一大特色。

如今无论是电商平台边角料食品的高销量还是社交平台中用户晒出的边角料零食种草,都证明了“低成本尝鲜”的用户需求是实际存在的。

拼xx搜索“零食边角料”

所以说,做小吃、吃食材边角料不丢人。问题是,如何吃好、如何将边角料食品做出商业模式。

02

边角料的商业模式有待推敲

在消费星球(ID:consumer-planet)的朋友圈中,就有一位曾研究过该领域的投资朋友。

在他的观察中,临期食品和边角料生意一直有创业者在做。在这个领域中,有人将其作为一种获客手段,加强线下店或线上电商的客流量;有人以社群出发,用社区团购的方式做C2B反向供应链的;也有做盲盒的。

但让投资人感到担忧的是,零食边角料的供应链极其不稳定。一方面,供货端的原料供应难以保证;另一方面,货品标准化程度低。

在消费端,消费者会因边角料零食的性价比受到吸引,但再想买,发现买不到或者卖完了,就会对平台失去信任。如果推出的零食没有在第一时间收到成效,卖不动的商家也会减少对这类产品的供应,形成恶性循环。

“边角料的商业逻辑不太通顺”,这位投资人评价道。

在谈及边角料零食的模式时,一位资深线下店营业主对消费星球(ID:consumer-planet)直言不讳的评价到“都是扯犊子”。

一般而言,线下店在临近打烊时处理过期商品的场景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在门口支个摊店员卖掉、直接扔掉或者送给周围店家或店员。虽然,店主不排斥零食边角料公司的“打包”,但对于线下店来说,这会面临一些经营风险:

其一,会干扰到周围社区居民对到店消费的忠诚度;

其二,在销售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风险难以规避。

03

边角料食品的潜在风险

前两年,线下临期特卖店犹如刮了一股风。在一段时间内,吸引了大量人群。但近段时间以来,关于这类线下店的评价正在朝着另一个极端发展,比如“雷品多”、“品控差”。

根本原因是,在临期商品的商业价值被验证后,创业者纷纷卷入行业,让临期特卖店的模式难以为继——上游供应链不稳定。

在消费星球(ID:consumer-planet)的读者群中,一些人在逛了几次都没有买到心仪商品后,彻底放弃了。甚至,一些特价店开始卖山寨饮料以维持日益下降的客流量。

但在一些资深人士看来,这种转型无异于饮鸩止渴——首先,用户对大牌商品的特价需求不会因山寨商品而满足;另外,山寨商品的价格本就不高,其山寨的属性将不会对已有用户群体产生吸引力。

可以想见,作为临期商品的行业“大哥”,未来,如果特价店模式难以为继的话,那么以此为生的垂直场景企业将更难获得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