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陕西关中地区有个名叫赵小乐的小伙,是一家小作坊里的学徒。赵小乐15岁这年,父亲因积劳成疾而不治身亡,留下了还未成年的赵小乐和体弱多病的母亲李氏相依为命。

赵小乐的父亲去世时,因家中没有钱,就在李氏的张罗下,从赵小乐做学徒的小作坊里借来十两银子,给赵父办了后事。此后,赵小乐就以在作坊里做工来抵偿预借下的十两银子

十两银子虽然只是个小数目,但对于家境贫寒,收入甚微的赵小乐家来说,要想还上这笔钱,得靠赵小乐在作坊里做工大半年。不过,毕竟赵小乐还有工可做,而且做工还可以赚钱,这十两银子还是能还上的。所以,赵家母子并不为此发愁。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却让赵家母子陷入了困境之中。亡父头七过后的一天,赵小乐见天气不错,就在中午时分的饭后,抽空整理起父亲的遗物来。

赵小乐一边仔细地收拾着,一边将东西归置好,就在他掀起床垫,准备拿出院子里晾晒一下时,忽然见几张纸片从床垫子下飘落到了地上。

赵小乐一愣神后才放下床垫,赶紧捡起地上的几张纸看了起来。这一看竟然把赵小东给搞懵了,只见这几张纸上总共写了32个人的名字,而每个人的名字后面都对应记着一组数字,纸片的末尾处还有一个180两银子的合计数。

赵小乐看完后一时间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就拿着这几张纸去问正在收拾家务的母亲,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不料,李氏看了这几纸后,当即“哎吆”一声,差点晕了过去。等赵小乐扶着体弱的母亲坐下来后,母亲这才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儿子,这些纸上写着的是小乐父亲的欠账单,合计欠了32个人共180两银子。

李氏对赵小乐说,这些欠账应该是他的父亲生前为给家里盖房子,欠下人家的工钱和材料费。

赵小乐听了,当即向母亲表示要“父账子还”。李氏听了儿子的话,安慰儿子先不要着急。李氏说,她本以为小乐的父亲在世时,常出去跑生意的他已经把这些钱给还上了,谁知仍然还欠着这么多。这么多的银子一下子怎么可能还上,还得从长计议才好。

赵小乐知道这是母亲的安慰话,当下就和母亲商量了一番。母子随后决定,先主动去联系纸上记的这些人,并把要还钱给他们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这笔欠账在赵小乐看来,既然那些债主一直没有找上门来,那他就更应该主动去找他们,主动把这些钱给还上。这样做的话,才能对得起疼爱他一生的父亲,也对得起父亲的教导,对得起赵家的祖宗。

可是,尽管赵小乐有主动归还这笔钱的意愿,但纸上记着的这些人,李氏和赵小乐大部分都不认识,只有五个人是本村的,母子二人相对熟悉一些,而其他二十几个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是谁,是哪里的人。

不过,既然有了替父还债的决心,那这些问题根本就难不住聪明勤快又诚实诚信的赵小乐。

此后一段时间,赵小乐在做工之余,就开始寻找起父亲账单上的三十二个人。他先从本村认识的那五个人开始,一一确认了父亲欠他们的工钱和材料费的事实,并向他们保证,自己一定会把父亲所欠的钱还上。

之后,赵小乐又向这些人打听起其余二十六个人的所在地,并主动去找他们。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半年时间的艰辛努力,赵小乐通过人托人,人找人,终于找齐了父亲账单上的三十二个人,并和他们一一核对了父亲的欠款数额。只是让赵小乐有些难过伤心的是,这账单上的三十二个人,已经有五个人不在世了。

不过,赵小乐并没有因债主已经离世而打算赖账,除了向三个有子女的债主说明了情况,并确认了自己一定会还钱的决心,对于另外两个已经过世,没有子女的债主,赵小乐还请同村一个有名望的债主作证,说自己要为那两个已经过世的债主修葺坟茔。

赵小乐替父还债的决心有了,而且经过他的一段时间的艰辛努力,也确认了所有债主的身份和所欠他们的钱数,可是要想还上这笔不算太多,但对于赵家母子来说也不算少的银子谈何容易。

知道赵家母子的日子过得艰难,几个和赵小乐父亲关系极好的债主,不但不让赵小乐还债,还拿出几两银子来给赵小乐,帮助他们母子度过难关。这让赵小乐非常感动,替父还债的决心和信心就更加坚定了。

此后,赵小乐除了继续在作坊里做工,还在渭河的渡口码头上兼职做起了装卸工和拉船工,而他的母亲李氏也拖着体弱的身子,除了给儿子赵小乐做饭洗衣,还以为周边的街坊邻居做些洗洗涮涮,缝缝补补的活,来积攒还债的小钱。

赵家母子本就是个勤俭节约过日子的人,加上一定要还这笔欠债,他们的日子就过得更加艰辛了。好心的乡邻们看着这对宁肯自己受苦,也一定要替死了的赵父还债的赵家母子,就给了他们更多的帮助。

不过,赵家母子也是很要强的人,对于乡亲们的接济和帮助,他们只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接受,而且只接受必须用到的实物,不接受任何钱财。并且,在接受这些帮助的时候,赵小乐还特别用心地将这些帮助他们的人和物都一一记了下来,并找时机再一一还回去。

八年间,赵家母子靠着自己两双勤劳的双手,辗转了周边的六七个村子,把赵父生前160两银子的欠款,一一送到了债主。之后,赵小乐又请来工匠,花了20两银子,给已经去世并没有子女的两个债主修葺了坟茔。

终于偿还了赵父当年的欠债,李氏比此前更加苍老和羸弱了,而23岁的赵小乐也到了婚娶的年龄。可是赵家仍很贫穷,根本就没有钱娶媳妇。

不过,无债一身轻的赵家母子又有了新的计划,他们打算再努力做工,三年后给赵小乐娶上媳妇,让赵家的血脉得到延续。

然而,令赵家母子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根本就不用等到三年后再给赵小乐娶媳妇。

原来,赵小乐执意替父还债的事传遍了周边的十几个村子,因为对赵家母子善良诚信的认可,就有十几家的贫苦人家愿意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赵小乐做媳妇。

起初,赵小乐对乡亲们的认可非常感激,但对于娶媳妇的事他却全部给推托了。赵小乐说自己还算年轻,不着急娶妻生子。其实在赵小乐的心里,他不想因自己家的贫穷而接受别人的怜悯。

然而,热心且执着的人很多。一年后,经受不住热心乡邻们的牵线搭桥,赵小乐最终接受了本村与他在一个作坊里做工的大叔的诚意,娶了他家的闺女杏儿做了自己媳妇。

杏儿姑娘聪明能干,加上赵家母子的勤劳肯干,赵家的日子渐渐地就好过起来了。

读而有悟:自古就有“父债子还”之理。面对已故父亲欠下的债,在没有人提及的情况下,赵小乐和他的母亲主动寻找债主,并通过艰辛做工和省吃俭用还了债,这是一种诚信的美德,值得称赞和弘扬与传承。

亲爱的朋友,读完这则故事,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声明】:本故事为民间故事,旨为丰富文化生活,属本人文学创作,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有虚构成分,请勿与其他挂钩,谢谢。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