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叠翠绿盎然
——我市太行山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高标准完成
近两年来,我市以太行山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为契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规模推进荒山绿化,有效拓展造林空间。截至目前,高标准完成了太行山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新增营造林面积12万亩,累计栽植各类苗木823.3万株。
荒山披上绿衣裳
我市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属太行山东麓,东部为山前冲积平原,山区、丘陵占据了全市约46%的面积,山高坡陡、立地条件差,是我省治理难度较大的主要山地之一。
“这里的山土层薄、岩石多,采用传统栽植方式,施工成本高、成活率低,一直是造林‘老大难’地区。”磁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牛晓科介绍,该县西部的陶泉乡宜林荒山3万余亩,土薄水少、山高路陡,植树造林主要靠肩挑背扛,难度很大。近年来,该县狠抓荒山、荒坡、荒沟、荒滩“四荒”绿化,采取石头围堰鱼鳞坑整地和育林板整地、修建临时施工作业道、引水上山等方式,从根本上破解了石质荒山种树难题。同时科学选择树种,合理配置乔灌比例、常绿与阔叶树种比重,大大提高了树木成活率,昔日造林“困难地”,如今已满目苍翠成林海。
2021年4月,我市太行山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开启了绿化新篇章。该项目涵盖涉县、磁县、武安市、丛台区4个县(市、区),营造林总面积达12万亩。我市坚持规划引领,顶层设计,落实高标准、高质量的科学绿化要求,做到严选地块、创新模式、完善配套,制定出台了《邯郸市太行山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暂行管理办法》《邯郸市太行山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推进方案》《邯郸市太行山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造林攻坚会战”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市统一设计,县(市、区)统一施工、统一监理、统一检查验收”的“1+3”实施方式。林业、财政等多部门定期包县督导、协调推进,技术人员现场办公,建立日统计、周调度、周报告制度,为高效、规范推进项目建设提供了遵循。
太行山区雨水少、乱石多,山上立地条件差,种树难、蓄水难,养护更难。面对生态脆弱的自然环境,我市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攻克难关。
一方面,采取“平茬复壮”等方式,减少破坏原有灌木,通过修建水池、引水上山,解决灌溉难题;另一方面,发挥工匠精神,坚持就地取材,利用石头、石板片垒鱼鳞坑或挡育林板挖坑定穴,实现固土保墒,总结“土埋石压、水土一家,枯枝烂草、变成肥料”施工经验全面推广,层层整饬的山坡绿植丛生,颠覆了“荒山造林林不活”的传统认知,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斓的森林景观,孕育着绿色希望。
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广大村民注意了,冬天天气干燥,火险等级高,严禁烧荒、携带火种及易燃易爆物品进山入林……”随着秋冬防火季来临,涉县偏城镇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石峰片区57岁的护林员张海玉愈发忙碌,开着电三轮、带着便携式喇叭巡山护林成为日常。
2022年初,涉县在石峰片区实施太行山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短短数月昔日荒山“变了样”,10500亩荒山上连翘、油松、山桃等各类苗木种植达74万余株。望着一天天绿起来的山坡,张海玉高兴地说:“今春种下的树苗长得不错,连片成景,留给子孙的绿色宝库也越来越丰厚。”
作为我市唯一一个全山区县,涉县太行山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营造林任务8万亩,涉及13个乡镇、66个行政村。该县以油松、侧柏等树种为绿色主基调,搭配山桃、山杏、连翘等经济树种和黄栌、黄连木等彩叶树种,采取17种造林组合,形成了乔灌木高低错落、多彩组合、五彩缤纷的森林景观和产业经济林景观。
“植树造林讲究‘三分栽,七分管’。我们以精细化养管为主线,常态化构建山区绿化集约模式。”涉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造林站负责人李志伟讲述,为保证苗木成活率,该县严把造林整地关、苗木关、栽植关、浇水关“四关”,坚持造林与配套设施同步建设,累计修建蓄水池333个、防火通道12万平方米,为森林抚育、防灭火作业提供了保障。
荒山披绿需要尽心建设,更需要殷勤守护。我市因地制宜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市县乡村四级林长组织,以文件、树立公示牌、职责上墙等形式,明确乡级林长包村、村级林长包片、包地块、包山头,真正构筑起“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的林草资源管理责任体系,真正做到山有人看、林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实现网格化、常态化、全方位管护,通过“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叠翠流金共享生态福利
冬日,走进丛台区西部紫山景区,草木葱茏,风光怡人。而数年前,这里曾是满目疮痍、坑洼破碎的废弃矿区。
2013年起,紫山区域全力开展工矿废弃地整治,拆除煤矿和石料厂,引水上山,植树逾80万株,新增绿化面积6500多亩。尤其近两年,太行山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的落地,更给紫山生态修复带来利好,增加了树种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稳定性,如今的紫山,森林覆盖率从16%提升到96%,变成了湖水荡漾、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市后花园”。
“用好用活太行山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资金,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市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与荒漠化防治处处长袁洪波表示,我市确定了“常绿+彩叶+花灌”的多种造林模式,实现了单一树种向多树种混交林的转变,科学实施、精准治理,既破解了太行山区石质山地“久治未见绿”难点,初步实现了春夏有花、秋季有叶、四季常绿的近自然生态景观,又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效合一”,为太行山区困难立地条件下国土绿化和乡村振兴开辟了林业新道路。
西部太行山区新增营造林面积12万亩,新增植树823.3万株,建成了涉县井店片区、索堡片区、辽城片区、偏城片区、磁县陶泉片区、武安市管陶片区、丛台区紫山片区等7个5000亩以上片区,其中万亩以上片区4个,规模化造林基本实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展现喜人画卷。
绿化为民、绿化惠民,茫茫林海带动了林业经济的蓬勃发展。目前,项目区栽植以连翘、元宝枫、双季槐等为主的经济型树种100余万株,建成涉县连翘基地、武安市元宝枫基地、磁县双季槐基地等5个,带动当地就业人数达6000人以上,年产值突破亿元,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示范工程作为治理“样板”。
不负青山,不负人民。通过不断造林绿化,昔日“大风吹、沙石飞,暴雨下、泥石流”的状况已不复存在,通过有力治理,我市西部的森林覆盖率将进一步提升,形成太行山区冀南绿色生态屏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生态支撑。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红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