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65年,在阔别故乡21年后,八思巴再次踏上了萨迦的灰白土地,这时的他已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元国师,受到了萨迦派及西藏各地方势力的热烈欢迎。同年,八思巴封授各地僧俗首领,分乌思藏为十三万户,自此,一个纳入元朝管辖之下的政教合一的萨迦政权正式建立,西藏自吐蕃王朝崩溃后长达400余年的分裂局面也自此结束。
那么,萨迦政权是如何崛起并最终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的呢?它又有何特点?
萨迦地方势力的兴起
提起萨迦地方势力,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昆·贡却杰布,正是他开创了萨迦教派。据藏文典籍《红史》记载,昆·贡却杰布出生于公元1034年,他那个时候,佛教已经在西藏复兴了起来,因此耳濡目染的,昆·贡却杰布对佛法起了兴趣。而据《萨迦世系史》的记载,为了拜当时的高僧卓弥译师为师,昆·贡却杰布卖掉了家中的部分土地,并奉献了十七匹马和珠宝,足见其向佛之志。
公元1073年,在学佛取得了一定成就之后,昆·贡却杰布就在仲曲河谷扎窝垅巴兴建了一座寺院,因为寺庙建在白色的山坡上,所以得名为萨迦寺(意为灰色的土地)。而以萨迦寺为中心,昆·贡却杰布开始广收门徒,传授新密法,并逐步建立以道果法为密法传承的新的教法系统,因此,西藏佛教史家都以此年为萨迦教派正式创建的年代。而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昆氏家族与萨迦这个地名结合在一起,被称为萨迦昆氏家族。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虽然昆·贡却杰布建寺收徒,但他并未出家。公元1092年,贡却杰布的第二任妻子为其生下一子,取名为贡噶宁波。贡嘎宁波执掌萨迦派长达48年,期间声名远播,广收门徒,一些其他教派诸如帕竹、蔡巴等噶举派支系的僧人也曾拜在其门下。可以说,正是在贡噶宁波手中,萨迦教派开始真正地发展了起来,所以后人将其尊为萨迦五祖的第一人。
贡噶宁波也没有出家,其儿子索南孜摩继承了他的法座。索南孜摩又将萨迦派传给了弟弟扎巴坚赞。在扎巴坚赞手中,萨迦派得以继续光大,影响力开始走出后藏地区。
扎巴坚赞之后,则是有名的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他是扎巴坚赞的侄子,也是八思巴的伯父。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是藏族史上著名的学者、佛学家,也是萨迦派教主中第一位正式出家为僧的比丘。萨迦班智达陆续与当时的一些地方势力结成师徒关系,在其领导下,萨迦派成为当时后藏地区最重要的一支宗教势力。不仅如此,萨迦班智达还积极同蒙古贵族接触,与蒙古汗国皇子阔端举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凉州会谈,为西藏结束几百年纷乱局面、萨迦派在宗教政治领域走向登峰造极奠定了基础。
著名的凉州会谈
成吉思汗去世之后,窝阔台继承汗位,在其治下,蒙古汗国开始有计划地经营藏族地区。当时窝阔台的儿子阔端受命统治西夏故地并指挥西路进攻南宋的蒙古军。在统治西夏故地和甘青藏区的过程中,阔端意识到要保障蒙古军南下四川的侧翼安全,就必须将整个藏族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的统治,由此他派出部将多达率军进入西藏,先探虚实。
多达率兵进藏让西藏僧俗切实体会到了蒙古军的战斗力量,彻底打消了当地地方势力的抵抗心理,达到了军事震慑的作用。而之后,多达又积极向西藏僧俗示好,修建在战争中损毁的寺庙,用恩威并济的手段让西藏僧俗臣服。
多达的进藏让蒙古人对西藏地方的形势有了深入的了解,正如多达在给阔端的信中写的那样:“僧伽以噶当派为最大,达隆法王最会讲情面,止贡寺京俄的权势最大,萨迦班智达对教法最精通”。之后,阔端决定邀请萨迦班智达前往凉州,商谈西藏归附蒙古汗国的问题。
公元1246年8年,在历时两年多的长途跋涉之后,萨迦班智达抵达凉州,并于第二年的1247年与阔端举行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凉州会谈。会谈结果产生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正式完成了西藏并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过程。利用这次会谈,萨迦班智达也很好地借助蒙古皇室扩大了自己教派和家族的权势,取得了高于其他教派和地方首领的地位。此外,他知道阔端需要在西藏扶植一个教派来实施统治,而这个需要正好给萨迦派提供了一次绝好的机会。
凉州会谈之后,萨迦班智达带着侄子八思巴留在了阔端的王庭传教。在一次治好了阔端的病之后,萨迦班智达巧妙地让阔端信奉上了藏传佛教,并将其抬高到蒙古萨满教之上。而阔端的这次宗教信仰上的改变,无疑让萨迦班智达及其萨迦派同蒙古皇室的关系有了一个更深的进展,萨迦班智达也成为第一个在蒙古宫廷中成功传播了佛教并受到信赖的藏传佛教领袖。
萨迦政权的建立
萨迦班智达之后,他的侄子八思巴继任萨迦派教主。由于自小在阔端的王庭中长大,八思巴同阔端的儿子们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而在阔端的主导下,八思巴的弟弟恰那多吉迎娶了蒙古公主墨卡顿,由此完成了萨迦的昆氏家族与蒙古皇室的联姻。
公元1253年的新年之际,八思巴同忽必烈这位日后元朝的开创者在六盘山会面。这次会面,八思巴给忽必烈传授了萨迦派的喜金刚灌顶,确立了彼此宗教上的师徒关系,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蒙古亲王通过宗教仪式成为藏传佛教领袖的弟子。
有意思的是,在这次会面中,八思巴坚持要在灌顶的时候拥有上师对弟子的支配权,即在宗教上,八思巴是上师,忽必烈是弟子。起初忽必烈不同意,后在其王妃的协调下才勉强同意了。而这也确定了之后蒙古皇帝与藏传佛教领袖处理他们之间关系时的原则:国事上,汗王高于上师;宗教上,彼此则是师徒关系。
公元1264年年底,忽必烈在中央设立了总制院,作为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行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并任命国师八思巴领总制院事。同年,八思巴和他的弟弟恰那多吉从大都动身返回西藏。
回到西藏之后,经过与各地政教首领商讨,按照忽必烈的旨意,八思巴着手进行建立西藏行政体制的工作,他第一步先是划分俗人民户和寺院属民户,之后在这个基础上,他又主持将卫藏地区划分为羊卓、曲弥等十三个万户,调整和确定了各个万户的辖区,建立万户和千户的管理机构,委任万户长和千户长,规定赋役、设立驿站。而在八思巴的这种行政体制下,各个万户都归萨迦政权的管辖,自此,一个受元朝中央政权管辖的萨迦地方政权建立。
萨迦政权的特征
萨迦政权的最高首领是八思巴及以后的历任帝师,帝师之下则设有萨迦法王,即萨迦寺的主持。萨迦法王在帝师住在大都之时,代领政权。而由于帝师和萨迦法王都是出家僧人,所以萨迦政权又设有一个叫“萨迦本钦”的职位代为管理具体的行政事务,相当于行政首长。在这三者之下,还有朗钦、勒参等职位,负责管理具体事务。此外,八思巴还效仿蒙古贵族,设立了自己的侍从机构——拉章。
毋庸置疑,作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萨迦政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首领是僧人。在元朝的扶植下,萨迦政权的首领得以拥有对其他教派寺院、僧人、拉德(寺院所占有的农奴)的管理权,能举荐委任西藏各级地方官员,同时处理行政事务,诸如统计户籍、征集劳役赋税等。
而依靠着这样的组织,萨迦政权成为蒙元统治者在西藏地区的代理人,势力炙手可热。不过正是盛极必衰,随着萨迦派内斗的加剧及上层的腐化,到了元朝末年,这个曾盛极一时的政权也开始走向败亡,并最终随着风雨飘摇的元王朝走进了历史。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兜汤看历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