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的童少岁月(组诗)

“偷戏”(九)

文/杨西京(原创)

那年代,豫剧仅指流布在河南地区的河南梆子,支脉繁多,流派庞杂,有豫西调,祥符调,怀梆,南阳梆,各囿其长、各爱其好,划地为界,互不交流。由此,小香玉以武功扎实,吐字清晰,9岁登台,13岁在名角辈出,好戏连台的河南省府开封一举成名,引起轰动。

因而,在苦练基本功的基础上,小香玉先后师从当时剧坛高手马九,葛燕亭,郭振海,周海水等名师学艺,继之,父亲感到小香玉跟自己学的是豫西调,不能固守一家,应向兄弟流派及其他剧种学习。由此,引导小香玉走上汲百家之长,补自家自短,融百家之特,自成一家的从艺之路。

为此,那时,父亲常常带她去……

那晚,卸了妆,

父亲悄悄告诉小香玉:

“我买了两张站签(即站票),

走,咱现在去‘偷戏’”。

小香玉迷惑的看着父亲:

“偷戏”……?

舞台上,

四男围着一女;

一杆枪,

在台上忽东忽西,忽高忽低,

女演员左踢右踢,前踢后踢,

忽而,一个翻滚,左右双踢;

台下,观众呼啸击掌,

雷声一阵阵爆起……

父亲轻轻拍拍小香玉的肩,

悄声悄语:

“京戏这一招叫‘打出手’,

河南梆子甭说女的,

连男演员都无一人会踢……

这一手,

你要‘偷去’……”

噢,小香玉明白了,

这叫“偷戏”……

顶着同行的侧目,

父女俩去“偷戏”:

父亲为小香玉请来京剧教师,

小香玉在四个男演员陪练下苦练绝技,

脚肿,肿的穿不上鞋袜,

腿瘸,瘸得走路脚不敢沾地……

顶着本流派的讽讥,

父女俩去“偷戏”:

这一次去看兄弟流派的拿手戏,

下一次去看其他剧种的新剧;

小香玉女扮男装,

往站厢最前沿挤……

每当父亲轻轻拍她的肩,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她明白,台上人家这一手,

咱要“偷”去……

顶着“丢豫西调的人”的舆论攻击,

父女俩去“偷戏”:

“红娘这段唱腔,有些暮气,

唱不出她天真活泼调皮的气息。”

小香玉从连演六部《西厢》实践中,

提出此唱段

应引入豫东调某些唱腔设计……

顶着

小报记者无耻的嘲笑,

顶着

别有用心者“南腔北调”的非议,

父女俩,坚定的去“偷戏”!

在“偷”里,

弘扬豫梆的富有生活气息,

在“偷”里,

剔除本流派的某些粗糙庸俗;

在“偷”里,

小香玉让豫西派在唱、做、念、打,

音乐、服装、美工,

一一有了时代气息……

啊,故乡的嵩邙,

给了小香玉“戏比天大”的从艺格局,

啊,故乡的河洛,

开创了小香玉“戏学百家”的创新轨迹……

由此,成名的常香玉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原,陕西……为抗日救国而义演,为抗灾救民而义演,为家乡父老解困而义演……

由此,在红日照耀中华的岁月,为抗美援朝捐机而义演,到朝鲜前线去慰问,到工厂、农村、边疆、哨所……到一线为万千人民,千万基层上门演出……在华夏大地,留下了一个个“戏比天大”的红色足迹……

#全网你最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