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之魅<156> | 涿州十不闲:独具魅力的非遗演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涿州十不闲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不闲是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明末清初之际在北方各省尤其是京津冀地区流传相当普遍,常以民间花会形式出现,是一种广受民众喜爱的说唱艺术。

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又逐渐派生出说唱型十不闲、歌舞型十不闲和戏曲型十不闲的艺术类型。

以下视频来源于

涿州非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不闲的主要道具是一个方形架子,架子上拴有锣、鼓、钹等打击乐器。表演时由一名表演者操作,手打脚踩,可谓手脚不什闲(一齐忙),故名十不闲,又称什不闲。

另一说法,最早出现的十不闲架子上拴有十种乐器,所以得名十不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涿州市的三城村位于涿州城区以西20公里处,建于宋代,早期由梁、赵、姚三姓氏百姓居此立庄,故取名三城,是涿州十不闲的最早产生地。

据三城村老艺人讲述,清代乾隆年间当地已有十不闲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都要出会到涿州城内表演。约在清道光年间,十不闲与流传于当地的另一种曲艺表演形式莲花落相融合,开始用十不闲的表演形式演唱小戏,逐渐形成戏曲型十不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涿州十不闲的乐器架一般高1.05米、宽1.2米,组装有锣、鼓、铙、钹等乐器。表演者两手分执锣、鼓槌各一,架子两边拴着的铙、钹用线牵至脚上,手脚配合击打锣、鼓、钹等,奏出各种不同节奏的乐套。

十不闲随民间花会表演时,一般在牛车上铺以木板,将十不闲架子置于其上,一人打十不闲乐器,另一人或几人坐于车上演唱。

也有使用一小型木制厢台,十不闲架子及表演者在厢台上,厢台之下穿两根木杠,出会时由4人(或多人)抬行,边走边唱,也可停下来唱。撂地摊(即固定场地)演唱时则将十不闲架子搬到地上。因十不闲架子类似天平,十不闲班会又被人们称为“天平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不闲是典型的说唱艺术,唱词古朴、合辙押韵,且又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音乐曲调也比较简单,唱法为清唱式,上下句来回翻。

演唱时不打十不闲乐器,唱完一句则在强拍上打一下,故有“唱不打家伙,打家伙不唱”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涿州十不闲传统曲目有《赴会》《小拜年》《妞儿要婆家》《双灯记》《朱洪武放牛》《小天台》《赵美容吊孝》《春天段》《秋天段》《摘棉花》《小姑贤》《小姑不贤》《四卖》《王小赶脚》《丁香割肉》等20余个,这些曲目按表现内容的不同,采用男女配戏、歌伴舞、打板唱曲、唢呐伴奏等多种形式进行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面风卷乐惊天,手舞龙蛇霸王鞭,

万马千军闻高调,说唱还看十不闲。”

这首诗形象描绘了

鼎盛时期十不闲的辉煌景象

如今我们听到的十不闲

用生动质朴的唱腔

通俗易懂的唱词

浓厚的乡土气息

始终扎根在涿州这片沃土上

依然美丽绽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