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地处中国大陆版图的中心,曾有不少革命先辈在此留下痕迹。作为红色革命交通线上的重要枢纽,革命先烈的事迹成为这个城市的红色地标。即便在新时代,他们的不朽精神依然令人振奋,依然砥砺着青年一代奋勇前行。

2021年11月20日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上提出,要深入宣传贯彻《英雄烈士保护法》,推动形成网上祭奠英烈的良好风尚。

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兰州战役纪念馆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是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是汇聚了参观学习、缅怀先烈、宣传红色革命等重要元素的历史文化宝库,值得我们每一位现代人用心感悟。探寻红色印记发扬光辉历史,走访红色基因,正在源源不断的向新时代注入不竭动力。

八路军办事处:屹立闹市的红色革命家园

在昼夜繁华的名族小吃一条街旁,兰州八路军办事处静静矗立。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两处青砖灰瓦木质门窗的院落,这两处院落相隔不远,均是典型的兰州传统民居,这两处院落就是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旧址。这座普通的旧式四合院建筑,承载着历史的红色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于1937年8月25日成立,到1943年11月撤销,总共六年零三个月。办事处刚成立时谢觉哉乘欧亚航空公司的班机抵达兰州,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的贺耀祖是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朋友,也是谢觉哉的同乡旧友,为谢觉哉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宴会。从1937年8月到1938年秋天的一年时间里,谢觉哉在这里用佳金、无奇、焕南、敦夫等笔名写了六十多篇宣传抗日的文章。

兰州离中苏军境较近,加上当时新疆的盛世才表现出倾向革命的样子,许多同志从延安取道新疆去苏联,往返都要经过这里。1939年夏到1940年春,周恩来去苏联治病时途经兰州,和邓颖超、孙维世都住在这里。在这里先后住过的还有王稼祥、刘英、任弼时、李先念、程世才、蔡畅、邓发、萧三、陈郁、李天佑、杨至成、谭守述等。1937年12月,贺子珍离开延安去苏联时也曾住在这里。这里还接待过胡志明、日本共产党领导人冈野进。办事处还营救流落和关押在张掖等地的西路军战士,找到了1000多名散落在张掖,被迫做苦力的西路军战士。西路军连长蔡光波用米汤写成密信,要求办事处设法营救关押在张掖监狱的8名西路军干部,谢觉哉电请朱德、彭德怀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正、副司令的名义请示蒋介石下令放人,将8名西路军干部营救出来。1937年底,马步芳将被俘的1500名西路军战士编成"新兵团",准备交给驻河南的卫立煌,谢觉哉和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林伯渠联手将他们解救出来送到延安。兰州八路军办事处还承担了援助物资转送的任务,1937年冬到1938年夏,滕代远及盛世才的副官从新疆运来的12车高射机枪子弹和西药、高自力带来的10车皮衣和军火,都由这里送到边区。

办事处成立后,宣传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输送进行人士到延安,指导和创建了一大批进步团体,影响较大的有:甘肃青年抗战团"、"省外留学生抗战团"、"妇女慰劳会"、"西北青年救亡读书会"、"伊斯兰学会"、"联合剧团"、"回民教育促进会",创办了《妇女旬刊》是贺耀祖夫人倪斐君发起组织的"妇女慰劳会"在办事处的指导下创办的,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和全民抗战的思想。

1937年12月,国民党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兼任省政府主席,解散进步团体,查禁进步书刊,谢觉哉领导办事处进行了严正的交涉。1938年夏,伍修权接替彭加伦任办事处主任。同年秋天,谢觉哉回到延安。有"屠夫"之称的谷正伦接任省政府主席,从1939年开始,办事处处境日益恶化,"皖南事变"后,1943年11月,兰州八路军办事处被迫撤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闹市中,它们显得静谧而肃穆,像一位历经峥嵘岁月的老人,向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讲述着80多年前发生在小院里的故事。在这里陈列的一件件革命文物触动人心,一段段革命历史永志难忘。抚今追昔穿越历史烟云,但只有走近这些无声的革命文物,背后的峥嵘岁月如同眼前。

兰州战役纪念馆:革命文物里的红色印记

69年的斗转星移,在弹指一挥间,化作一张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画卷的一头,是1949年8月26日。这天中午,兰州宣告解放。8700名解放军的伤亡,换来满城飘扬的五星红旗,此刻起,兰州重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州战役纪念馆坐南向北,建筑风格采用我国传统中轴线对称形式,保留了建设初期的“士字形”结构,空中俯瞰呈现飞机起飞的态势。核心区主干道是士字最长的一竖,从大门口直通如云接天的纪念碑。

进入纪念馆的第一座大门,由东侧8根旗杆、西侧拔地而起的26根钢柱组成,寓意着8月26日兰州战役胜利和兰州解放纪念日。26根钢柱又像26杆钢枪组成的钢铁长城,3只洁白的和平鸽向上腾飞,体现了兰州人民关心国防、热爱和平的美好向往,象征着团结齐心、奋发向上的兰州精神。

解放战争时期,兰州战役是解放大西北中最关键、最激烈的一次决战。此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浴血奋战英勇杀敌,歼灭敌人27000余人,消灭了国民党在西北地区战斗力最强的马步芳主力。兰州战役的胜利,动摇和瓦解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统治,摧毁了以马步芳军事集团为核心的国民党西北战略防御体系,加快了青海、宁夏、新疆的解放步伐,在大西北解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在攻克兰州的战斗中,我军广大指战员万众一心、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视死如归;许多营团干部始终冲杀在第一线,表现出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一件件文物、革命遗址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带着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的足迹,述说着1949年秋我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与敌血战、解放兰州的壮举。这些革命文物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正代代相传,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增强历史自信自觉、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斗力量,走好新征程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兰州战役纪念馆内,有这样一处还原的场景:窄小的房间,正中放着一张方桌,两旁各有一把黑漆的木椅,墙上挂着一张作战图。而这,正是1949年决战兰州之前,彭德怀司令员兼政委率领的第一野战军的指挥部。摆放的这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见证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1949年8月19日,兰州战役打响在即,第一野战军急需找到合适的地方设立指挥部。最后,在榆中县连搭乡乔家营的王文生家,设立了第一野战军的指挥部,在定远镇猪嘴岭设立了十九兵团指挥部,在和平镇邵家泉设立了6军指挥部,63军在金崖镇尚古城设立了政治部,在歇驾嘴和李家庄设立了战地医院,在清水驿和甘草店设立了后方医院。

在第一野战军指挥部中,彭德怀向中央军委电告了兰州战役作战计划,接收了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关于《须集中三个兵团全力于攻兰战役》《对攻打兰州的几点意见》《同意进军宁夏新疆作战计划等部署》等电报指示,召开了两次大的军事会议,确定了8月21日全线发动试攻方案。经过两天的试攻,虽然给敌人以很大杀伤,但没有夺得敌人一个阵地,自己伤亡也很大。根据这种情况,彭德怀果断下令,停止攻击,迅速进行阵地总结。在认真总结试攻经验,重新调整攻击部署的基础上,一野司令部向各攻兰部队发出了进攻兰州的战略指示,要求各部队进攻时需仔细观察,精密计划,充分准备,集中优势兵力、火力、技术于一点,一个山头、一个阵地,逐次歼灭敌人,不攻则已,攻必奏效。要求大家要认真总结经验,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待命总攻。25日拂晓,解放军对兰州敌守军全线发起总攻,一举消灭了马步芳主力,取得了兰州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政府坚守西北,屏障西南,待机重来的战略企图,为彻底解放西北五省区辽阔的疆土奠定了基础,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解密兰州境内红色经典地标:甘工委纪念馆

在兰州市白塔山上,有一处曲径通幽、古朴典雅、花木繁茂、占地2000多平方米古色古香的建筑——中共甘肃工委纪念馆。西邻金城关,北倚白塔山,南临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馆内展出着图片资料2000多幅,历史资料和实物等80余件。展馆以“光耀陇原”为主题,以图片、文字、实物为载体,以革命进程为脉络,分六个单元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所进行的革命斗争历史,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主要组织及战斗历程和光辉业绩。

抗日战争爆发后,兰州成为抗战的大后方。为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党中央派谢觉哉到兰州加强甘肃上层的统一战线工作,随之将原来建立的红军联络处改称为八路军办事处,以下简称“八办”。

10月26日,在“八办”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共甘肃工委,孙作宾任书记。之后,罗云鹏从延安调任到兰州担任甘肃工委副书记。

甘肃工委成立后与“八办”紧密合作,积极开展各项工作,重点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大力宣传动员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先后成立了兰州学委、兰州市委、榆中县委等党的组织。组织创办和发行了《西北青年》《妇女旬刊》《战号》《新华日报》等一批抗战刊物。

同时,积极推动建立联合剧团、西北抗战剧团、王氏兄妹剧团等抗日救亡文艺团体,深入街头、农村义演,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募集抗日资金。另外,又建立了甘肃青年抗战团、妇女慰劳会、回民教育促进会、抗敌后援会、省外留学生抗战团、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等抗战团体。

其中,以共产党员蔺克义、罗扬实、万良才等为骨干的甘肃青年抗战团,在全省25县建立了72个分团,发展团员3000余人。通过大力宣传动员,大批青年奔赴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

1938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要求,甘工委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西兰、兰新公路一线及陇南山区,工委领导也分散到各县指导工作,开辟了安西、兰州到延安的国际交通线和地下交通站,保证了苏联援华物资、往来人员及情报的通达。

第二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议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政策,因此甘工委的抗日活动被全面禁止,抗日刊物全被查封,抗日团体也被解散。为此,甘工委一面加强对党员的气节教育,一面继续秘密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组织工作,为争取抗战胜利努力奋斗。

就在1940年6月初,分赴各地的甘工委委员秘密集中在兰州开会,甘肃工委决定在工委副书记罗云鹏的家中召开全体委员会议。

可是,不曾料想的事情发生了,就在6月6日凌晨,一帮警察突然闯入罗云鹏的家院内,以查户口为名进行搜查,因李铁轮、林亦青未申报临时户口引起警方怀疑,当即将李铁轮、林亦青、罗云鹏捕走。次日,敌人又将工委秘书赵子明和罗云鹏的爱人樊桂英及未满周岁的幼女逮捕,甘肃工委领导机关遭到严重破坏。

工委遭到破坏后,不能立足的其余共产党员被召回延安,而被捕的同志临危不惧,大义凌然,坚决与敌人进行英勇斗争。

1941年2月12日午夜,李铁轮、赵子明通过秘密筹划和千方努力,最后成功越狱,一路辗转到达延安。而一同越狱的罗云鹏和林亦青因地形不熟,越狱后又被再次捕获。

1942年8月,为尽快恢复党对甘肃抗日救亡工作的领导,西北工委决定在庆阳建立中共甘宁工委,负责领导甘肃、宁夏两省的抗日救亡工作。但由于延安整风运动中,甘肃等地的地下党被错误地打成“红旗党”,原甘工委在延安的党员几乎全部被关押审查,给甘肃党的工作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1944年,二次被捕的林亦青,在狱中被折磨成病,得不到救治,被敌人活活折磨致死,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加强党对甘肃国统区的领导,1945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重新恢复中共甘肃工委,负责对甘肃、宁夏两省国统区中共组织的联系和工作,由当时任陇东地委副书记的朱敏兼任书记。

1946年2月,在林亦青牺牲两年后,罗云鹏在监狱的后山被敌人活埋,牺牲时年仅36岁。临刑前,敌人再次对他劝降,然而他坚定地说:“我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高呼 “共产党万岁!”后慷慨就义。

同年春,中共中央西北局将孙作宾、陈成义等同志派往庆阳加强甘工委的领导工作。同年12月,西北局又调整了甘工委的组织机构,由孙作宾任书记,增补徐国珍为委员,下设组织、宣传、军事、社会、秘书5个科室。

1946年9月初,为接应王震所部北上,开辟陇南、六盘山东西根据地,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指示,甘工委组织陇南、华平、平西工委带领各自武装共计400余人,分三路打出边区,以创建敌后根据地。因目标过大又难以抗击重兵围剿,不久即返回边区。

甘工委及时总结教训,将集中出击改为分散派遣,开辟解放甘肃的第二战场。

甘工委重新恢复后,坚持以“发展新的为主、整顿旧的为辅”的工作方针,从恢复徽县工委入手,新开辟了陇右地区党的组织和武装工作,建立了陇渭工委、平东工委、海固工委、宁县工委、皋榆工委等党的领导机构,接通了清水、武山等地的组织关系,除河西外,地下党组织遍布于甘肃全境。截至1949年6月,甘肃工委发展到下辖地级工委5个、直属县工委1个。各地工委领导的县级工委16个、区工委30个、党支部1300多个,全省地下党员总数达到16000万余人,党的力量渗透到全省各个阶层,成为甘肃国统区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

除皋榆工委外,各工委都建立了武装队伍,采取脱产与不脱产相结合、平时分散战时集中等灵活机动形式,打击震慑敌人。

1948年11月,根据西北局《对甘肃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要求,甘工委及时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大力加强统战工作、民族工作、群众工作和情报工作,加强对各地工委的指导及联系。瓦解国民党县、乡、保政权及地方武装,将其实际掌权者发展为党员或建立统战关系。

对握有军权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从多渠道积极争取,宣传政策,促其转变。在民族聚居区建立党的组织,争取民族上层人士,党的力量基本遍布全省各地,渗透到各个阶层。

在解放大军进入甘肃后,各地工委积极发动群众筹集粮草、军鞋等物资,组织担架队,运输队,踊跃支前,为甘肃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8月19日,中共甘肃省委在定西正式成立,8月26日兰州全面解放,12月甘肃全境解放,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自此,中共甘肃工委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甘肃各族人民在甘肃省委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纪元。2014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甘工委纪念馆真实地再现了中共甘肃工委光辉的奋斗历程,是党在甘肃领导全省各族人民,坚持团结抗日、争取人民解放的光辉历史,是党在甘肃“艰苦卓绝、可歌可泣、流血牺牲、浴火重生”的奋斗历程,也是在陇原大地所矗立起的一座不朽丰碑,更是一曲气壮山河的史诗。

张一悟纪念馆:陇右第一名山下一盏永恒的明灯

兴隆山,距兰州市区最近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清康熙年间取复兴之意,改名“兴隆山”。走进榆中,走进兴隆山,就走进了陇右第一名山;同时,也走进了一段气壮山河的革命历史。

张一悟是甘肃最早的共产党员、甘肃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甘肃特别支部第一任书记……

张一悟,1895年3月3日出生于榆中县城关镇北关村,张一悟自小学习成绩优异:3岁接受启蒙教育,7岁进入学堂读书,12岁考入甘肃法政学堂,不久又转入甘肃文高等学堂……

在兰州上学期间,正值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的时期。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全国纷纷响应,校园里传播的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抨击清政府统治的书刊,影响了张一悟,他萌生了走出去的愿望。1918年深秋的一天,张一悟从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和同学张亚衡乘坐羊皮筏子,穿越桑园峡——位于兰州、榆中、皋兰三地交界处的第一个黄河峡谷,顺流而下,经银川、内蒙古,于当年初冬抵达北平。

不久,二人一同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在北大求学期间,张一悟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结识了在北大任教的李大钊,并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华民族的革命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张一悟、张亚衡与已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同乡丁益三参加了五四运动。他们以“甘肃代表”的身份到段祺瑞官邸请愿,强烈要求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还通过书信,把革命斗争的消息传回兰州,动员家乡人民奋起反抗,使新思想、新文化在榆中地区开始传播。

五四运动后,张一悟等人在北京受到北洋军阀政府追捕。为了安全,经李大钊推荐,张一悟与张亚衡南下武昌,同时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在这里,他们又认识了恽代英。恽代英在武昌创办了利群书社,公开销售进步书刊,张一悟便常去书社读书。新思想的冲击,加之恽代英等同志的影响,张一悟进一步深刻认识了马克思主义,逐步确立了革命的人生观。

“三载同窗情深,那堪一朝话别。想来年豪谈痛饮,转瞬都成陈迹。鸿印等闲记,听悲歌初歇,不甘作新亭泣。愿猛击中流楫,他日天涯重聚首,应问成何事业?挥手各西东,欲挽人天浩劫。”1922年3月,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之际,张一悟和好友在校园抱冰堂合影留念,想着动荡不安的社会、人民流离失所,张一悟在合影照上挥毫写下了这首《调寄离亭燕》词。

毕业后,张一悟回兰,先后在凉州镇守使马廷勷部队、兰州一中和兰州女子师范(兰州三中)任教。在教学中,张一悟积极传播进步思想,推行白话文,被指责为“不守规矩的人”、是“异教的传播者”,被迫离开讲台。

1924年,张一悟在李大钊和恽代英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张一悟去往武威,在省立第二师范任教,同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但他的共产党员身份又一次引起当地政府注意。无奈,张一悟辗转张掖,再回兰州。

尽管张一悟在武威活动的时间只有一年多,却把共产主义思想的第一粒火种,播撒在武威这片热土上。

武昌起义后,甘肃进入军阀割据时期,冯玉祥为了扩大根据地,接受了李大钊“图甘援陕、联晋图豫”的发展战略,于1925年9月,任命国民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刘郁芬进驻兰州,代行甘肃军务督办;李大钊则选派宣侠父、钱崝泉随军赴兰,与先期抵达的张一悟取得联系。

1925年12月,经中共北方区委批准,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第一个组织——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在兰州正式成立,张一悟任书记,宣侠父、钱崝泉任委员。从此,甘肃的革命斗争开始了有组织的活动,也为建立党在甘肃的统一战线打开了局面——利用宣侠父、钱崝泉担任国民党党务特派员和政治宣传员的身份,改组临时省党部,加强党部中的左派力量;

除在国民军中开展宣传外,还重点在兰州各大学校、工厂、郊区、农村等进行广泛宣传;创办《革命青年》《醒狮》等刊物,组织建立青年社、工会、农会等群众组织,凝聚思想,开展斗争;

在“平甘援陕”战役中,组织市民构筑工事、运送粮草、维护治安、稳定民心、补充兵源,使甘肃真正成为国民军联军东进北伐的后方军事基地;利用各种机会,发展吸纳党员,培养党务干部,大大加强了党在甘肃的组织力量,为巩固国共合作、领导民众革命运动提供了可靠保障。

……

甘肃特支开展的一系列有效工作,引起了国民党右派势力的极大不满,国民党右派分子随即电报冯玉祥,诬告他们在兰造反,破坏统一战线。

不久,冯玉祥电令将钱崝泉等押解赴陕,严办其余人员。至此,中共甘肃特支的活动被迫停止。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在甘肃成立“清党委员会”,开始搜捕共产党员,张一悟召集在兰州的30多名共产党员被迫转入地下工作。

1927年11月,张一悟撤往西安。此后,张一悟化名章子文,或以陕西华县高塘小学教员的身份,或化装成车夫,或以济南第一女子师范教务主任的身份,或领导渭华起义,或智送情报,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2年3月20日,由于叛徒出卖,张一悟被捕,关押在山东济南第一监狱。

在狱中,敌人残酷地施用了皮鞭抽打、压杠子、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等酷刑,要他供出组织和同志,但张一悟始终坚贞不屈,还写下了“无话可说,速我一死”的豪言壮语,表现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节。

虽未得到任何口供,山东高等法院还是以所谓的“危害民国罪”判处张一悟死刑。后经邓宝珊营救,改判无期徒刑,以“政治要犯”监禁在山东济南第一监狱鞋工科进行“劳动改造”。

七七事变后,在党组织的营救下,张一悟终于走出了国民党的监狱。

1937年12月底,张一悟前往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寻找组织。当时,张一悟身体非常虚弱,宣侠父即派李屏堂夫妇将他护送回兰州。1938年初,中共甘肃工委委员郑重远为张一悟恢复了党组织关系,安排他在苏联驻兰州领事馆任中文教师。

张一悟回家不久,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力图拉拢张一悟,还利用与张一悟之父同为清朝举人的国民党省政府秘书长廖元佶出面做张一悟的工作,张一悟果断拒绝。

1939年,苏联驻兰领事馆撤销,为避开敌人的纠缠和迫害,张一悟很少在家里居住,又留着长胡子,经常化装成道士、医生、算卦相面先生,往返奔波于兰州、榆中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其时,张一悟在大连疗养,医生诊断出他的左肺叶全部溃烂、右肺叶上有三个空洞,震惊之余,对其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深感敬佩。

1950年12月26日,张一悟回到兰州,但因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狱中酷刑留下的顽疾,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1951年1月3日晚10时40分,张一悟在兰州逝世,终年57岁。

青山有幸,英魂不朽。甘肃省委、省政府将张一悟安葬在风景秀丽的兴隆山西山脚下,立碑纪念。

为了纪念这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继承他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遗志,1951年3月,榆中县委、县政府将停放过张一悟灵柩的北关小学改名为“一悟小学”,后又将学校前的马路命名为“一悟路”。

1986年,榆中县委、县政府在兴隆山卧龙湾革命烈士陵园中专门修建了张一悟纪念亭。2009年,张一悟纪念馆建成并免费向社会开放。

一盏油灯、一本党史、一副眼镜……在张一悟纪念馆尾厅,摆放着的三件革命文物,生动寓意着张一悟及其革命精神,像这永恒的明灯、不灭的火种,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