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果忱

萧果忱(1908—1980),安国肖街村人,出生在贫苦家庭。张乡村读完小学, 民国13年(1924年)考入正定师范读书,民国 19年(1930年)毕业。民国23年(1934年),由同学介绍娶农家女为妻。

民国 27年(1938年),日军侵占正定后,其从正定第八师范附属小学教师任上回原籍任张乡小学教员、校长。在日伪随时“扫荡”的情况下,将学校“化整为零”,实行学生教学生的“小先生制”,保证了教学。

民国 31 年(1942 年),日军五一大“扫荡”后,抗日学校停课,日伪军威逼其到日伪学校任教,其坚决拒绝,翌年到北平避难时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勤工俭学完成4年学业。其间,阅读了南宋诗人陆游的大量资料,完成《陆放翁晚年的生活与思想》书稿。民国35年(1946年),同班一名大家闺秀慕其才华,与他感情甚笃,但他不负父母和妻儿,说服此女放弃感情,一时传为佳话。民国37年(1948 年),毕业后在《北平时报》地方新闻栏目做助理编辑。

1950年1月,到正定中学任教,曾任历史、政治、语文教员兼语文教研组组长、班主任、工会副主席、正定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正定县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1955 年 8 月,调任河北正定师范学校第一任教导主任。辅导、鼓励教师认真备课、大胆讲课,其常常担任多门课的替补教师,培养了大批急需师资和社会人才。1958 年 8 月,调任石家庄专区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员兼古典文学教研组组长,翌年12月获年终一等奖,196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 年 8 月,调任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员,负责南北朝文学史、宋代文学史、李白研究、杜甫研究4门课程。年老体衰多病的他忙得昼夜加班,周日也不休息,1963年4月被评选为学校先进工作者。翌年上半年,胃病加剧,又增添了高血压、白内障、前列腺肥大等病症,但一直坚持工作。萧果忱说:“生活是在写自己的历史,要把最后一章写好,否则和自己以往的历史不协调。”直到 1973 年退休,从未因病耽误过授课。退休前,将自己民国27年至37年(1938—1948年)间的诗文整理编排为《滱阳集》。

1980年3月22日,自感病体沉重,在世时日不多了,遂把一生总结的十二字传给后人:“存好心,办正事,尽人力,听天命。”是日,病故于原籍。

原标题:《【方志安国】人物传——萧果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