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5日,邹城市伏羲文化学会2022年度年会召开,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邹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专班主任高善东参加会议并讲话。
年会总结了一年来的工作成绩,安排部署了下一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邀请了部分专家学者交流发言。
高善东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伏羲文化学会的发展及取得的成绩。他指出,伏羲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学会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学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要认真抓好学习,深挖文化根源,讲好伏羲女娲故事,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不断整合资源,切实增强工作合力。要持续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推陈出新,打造文化品牌,进一步增强工作实效。
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百王之先,所处年代距今约8000年,相传为八卦、历法、书契、网罟、陶埙、笙瑟、嫁娶制度等早期文明的创始人。从目前考古资料证明,邹城一带最早的原始居民是距今8000年前北辛时期的原始人类。由此可见,在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邹城境内应该就有伏羲女娲氏族部落繁衍生息。有关伏羲的记载在先秦典籍及以后历代的古籍中也屡见不鲜,司马贞《三皇本纪》中,比较完整地勾画了伏羲女娲的事迹和功绩。其传说至今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邹城也不例外。
《诗经·鲁颂》有“保有凫峄”的诗句,凫山与峄山,为邹城市境内著名文化名山。凫山,属泰沂山脉中段一个相对独立的低山丘陵,由十几个山头绵延组成。东峰叫东凫山,又名承雀山,传为女娲出生地。西峰叫西凫山,又名八卦山,传说伏羲在西凫山顶悟道,画八卦于此。邹城境内以凫山为中心的极广大区域内,分布着诸多伏羲女娲文化遗存。在广大邹城民众口中,如滚磨成亲、女娲补天、五彩石垒山、女娲托梦助力帝王反败为胜等故事,基本是孕育成熟在在凫山一带。在凫山一带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多有伏羲女娲人首蛇尾交尾图。民谣“黑风口、龙马道,哩哩啦啦爷娘庙”,正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爷娘指爹娘,当地称伏羲女娲庙为爷娘庙,据康熙五十四年《邹县志》载:“人祖庙二座……一再县西南隅六十里东凫山之西麓……民间至庙祈子,有求必应,俗称爷娘庙。一庙在城南二里。”
凫山爷娘庙,亦称羲皇庙、伏羲女娲庙、人祖庙,位于邹城市东凫山西麓。始建年代无考。《左传》载:“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蛮夷猾夏周祸也。若封须句,是崇昊济而修祀纾祸也。”这可以推测为最早的羲皇庙的雏形,可见伏羲在春秋时代已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信仰。最早的碑石记载在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公元931年)重修,重修时已具有相当规模,后经宋、元、明、清多次维修,形成东、中、西三路,殿、庑、阁、楼百余间,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1929年,爷娘庙毁于战火,仅存5根八棱石柱和5座龟驮石碑,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站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邹城市进一步加大对伏羲女娲文化深入挖掘研究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性性传承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正在建设的伏羲文化园座落在凫山之麓,占地860亩,主要建设伏羲庙、伏羲苑、神道、祭祀广场及羲皇庙遗址公园等,自2017年连续七年被列入邹城市委市政府百项重点工程。现已建成仪门、朝王殿、羲皇殿、娲皇殿、太极殿和连廊、地下空间等十余座建筑物及配套基础设施,五进院落。主要功能定位为:寻根问祖,祭祀纪念,研习交流,文旅体验。在这一项目的带动下,郭里土陶、伏羲庙会、祭祀伏羲女娲大典等项目成功申报为济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悉,邹城市伏羲文化学会成立两年来,依托伏羲文化园项目,主动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深入挖掘伏羲文化在邹鲁地区的历史积淀,积极向全国民协申请“中国伏羲女娲之乡”称号,常态化举办三月三祭祀纪念伏羲女娲系列活动,面向全国征集伏羲文化园楹联,参加全国性伏羲文化论坛,扶持伏羲土陶产业做大做强,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以上举措表明,邹城市的伏羲女娲文化研究工作正逐步迈向有组织、有计划、有人员的新阶段,在文化“两创”、祭祀纪念、学术交流、公益传播等方面,逐渐搭建起了伏羲文化研究的新平台。(王崇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