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前夕,中央决定调13兵团入朝作战,将领也由原13兵团司令员所担任。

但林彪却说:“他不行,我要换一个将领。”对此,毛主席欣然同意,不久后毛主席握着新将领的手说道:“你去了我放心!

究竟是何人,能有如此大的能耐,能让深谙兵法之道的毛主席与林彪不惜破坏兵家大忌,临阵易将,还对他寄予厚望,饱含信任?

图丨林彪和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阵换将

195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当全国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发展经济之时,同年6月25日,近邻朝鲜半岛爆发大规模战争。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无视我国的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直接威胁我国的领土安全,中央经过多次讨论,决定“应当参战,必须参战”。

对于出战部队的选择毋庸置疑,所有人的脑海中都浮现出了四野军队。

朝鲜地区在纬度上同我国东北地区相当,故而在气候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理应由在寒带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四野军队入朝作战,以增加我军获胜的“人和”。

而第一批领命的部队便是由黄永胜率领的,曾在辽沈、平津战役里取得胜利的13兵团。

图丨黄永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四野军的老领导,林彪自然同意,但他却在7月10日的国防会议上,提出了令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建议:15兵团司令员与13兵团司令员对调。

这便意味着黄永胜失去了先锋入朝的机会,失去了作为主司令取得跨国境作战的机会。

与黄永胜对调之人,就是在朝鲜战争中达到自己军事生涯高峰的:邓华。

从林彪提出建议,到会议他人随声附议,最后到毛主席爽快同意,可见,在他们心中,一致认为邓华比黄永胜更适合担负作为先锋部队跨国作战之重任。

那么,面对决定新中国命运的抗美援朝战争,与黄永胜同年出生的邓华,究竟在哪方面更胜一筹呢?或者说,黄永胜与邓华相比,究竟逊色在哪里?

图丨毛主席和林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文善武vs骁勇善战

邓华与黄永胜都是四野军队出色的将领,都堪称战功赫赫,都得到过毛主席的称赞。

他们是从红军时代就相识的老搭档,也是经常争吵,矛盾颇多的合作者。他们个性不同,工作方式、战略决策等亦不相同,也正是对待问题的思考方式不同,决定了二人之后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邓华祖上三代以教书为业,家学渊源算不上深厚,但也并不普通。

知识的熏陶使得刚满12岁的邓华,在还懵懂的年纪,便深刻感知到小村庄之外的世界的变化,遂告知其父:“煨在这个山冲里,没有出息。”

邓华想要去县城求学,要感受外部世界,要拥抱这个极具变革的时代,这个时候的邓华,还和那个时代多数的知识分子们一样,坚信着知识改变现状。

图丨邓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6年,在哥哥及二姐夫的教导下,邓华投身到农民运动的第一线,他亲眼见识到农民集体被组织起来所能发挥的力量。

邓华当即决定,“要革命必须进一步学习政治,武装头脑”,他努力考上了设有中共党支部,革命气氛浓厚的南华法政学校高中政治班学习。

在校期间,邓华不但积极投身于集会、游行示威活动,更是关心政治发展,事态进程。各项革命理论被他深谙于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是他那时的心愿。

1927年3月,邓华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在中央政治班的学习,邓华的政治理论水平突飞猛进,这对他日后担任政工干部等职位打下了良好基础。

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邓华先后参加了湘南起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役。

图丨邓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解放战争以前,邓华都是担任政工干部、政治部主任、政委等职务,也就是说,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是他的主业。

但邓华并没有放弃对军事战略决策的学习,他曾通宵达旦地抄写《孙子兵法》,曾跟着军长、党代表虚心学习指挥的艺术。

邓华想要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经验,他想要实现“为万世开太平”。这样一个能文、会文、善文之人,这样一个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却又有胆识之人,在战场之上,便是绝佳的指挥人才。

终于,在解放战争期间,邓华的军事才能、指挥才能得以体现,解放海南岛,被誉为战争史上的奇迹,“小木船打败了大军舰”,便是他卓越指挥才能的最好佐证。

图丨邓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在邓华与叶剑英、韩先楚等人的紧密配合下,我军仅仅只用了400多条小木船和30多条机动渔船,就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防线,仅仅只用了58天就全歼敌军3万多人,实现了全岛的解放。

而正因为解放海南岛时间之短,从而为我军留下了足够的准备时间,以支援朝鲜。

若没有海南岛的解放,没有这场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役,新中国需要防御的战线将大大拉长,很难集中力量投入到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国家则会不可避免的陷入到危机之中。

因此,正是因为邓华出色的指挥能力,使得他在毛主席心中的分量又更重了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邓华其人非常注重总结经验,早在他担任政工干部时,他便善于总结各种工作方法,分析《孙子兵法》,对于湖南农民运动也发表过自己的见解。

图丨邓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抗战期间,他就多次总结了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的经验教训。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邓华是总结经验最多,也是最系统的一名将领。例如《对美军作战的初步经验》(1951年1月8日)、《论朝鲜战场之持久战》(1951年6月下旬)、《抗美援朝战争经验的介绍》(1954年1月)等。

突出的政治理论,高超的实践指挥才能,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总是高屋建瓴提出前瞻性的策略,这样的军事人才完全配得上毛主席对他的称赞,也对得起临阵易将的“孤注一掷”。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完美证实了当初选择邓华的正确性。

相比于政治理论与军事才能双优的邓华,黄永胜则是胜在骁勇,败在作风、时局。

黄永胜是放牛娃出身,仅上过一年私塾,这点与邓华相比略为逊色,在掌握理论知识方面,黄永胜不如邓华。

但黄永胜其人的特点是骁勇善战,他敢打,能打,会打,参加革命后,便一直担任军事干部,如红军第1师3团团长、红军第二师师长等。

图丨黄永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看黄永胜的奋斗、军事之路,足以窥探其人在军事上的天赋。黄永胜完全是凭借自己的骁勇,一步一步走到这个位置之上。

在井冈山的一次战斗中,面对敌人打到红四军军部附近的突发危机,时任班长的黄叙全没来得及请示连长,便主动率领全班战士向敌人反击,将敌人击退,保卫了军部安全。

黄永胜对待敌人毫无任何畏惧,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战,战斗结束后,他优异的表现得到了毛主席的称赞与赏识。

其实黄永胜原名黄叙全,但在见到主席之后,主席认为这个名字不好,便给他改了名,叫作黄永胜,寓意在革命的道路上永远胜利前进。

黄永胜认为这个名字好,此后便一直沿用这个名字,他也确实没有主席对他的信任,在五次反围剿斗争中,黄永胜的骁勇善战远近闻名,升迁非常快。

图丨黄永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永胜曾自信地说:“百战百胜不能说,但是凡是我指挥的作战,从没有因为我的指挥失误打过败仗,这倒是真的。还有很多仗双方打了个平手,那不叫败仗,但也不叫胜仗,反正我打仗胜得多。”

由此可知,黄永胜对于自己的指挥能力是高度满意且自信的,甚至有一些自负,这样的想法总归会使得他难以正确对待他人意见,矛盾在所难免。

黄永胜的作战风格,可以说是猛打猛冲,只要能打败你,我付出什么代价都无所谓。

湘江战役之际,黄永胜率领红3团与敌人进行白刃战,全团2700人,战后仅剩不到900人。

损失虽然巨大,但也确实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这种作战风格,在某些战争中非常适用,但对于抗美援朝这样实力悬殊的战役来说,不计代价的勇往直前,势必不会取得最终胜利。

图丨黄永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黄永胜并非只有骁勇,他亦非常善战,并不失谋略,四渡赤水期间,黄永胜率部作为疑兵与敌人周旋,号称“八渡赤水”,他有自己的一套谋略,并且充分相信自己的指挥。

黄永胜的为人风格,与他的作战风格非常相似,一个“猛”字,便足以概括。

脾气猛,不服管教,曾与上级多次发生冲突,双方争论的焦点多集中于指挥上的分歧。

因为对于自身指挥水平的高度自信,恃才傲物,所以黄永胜很难服从上级的指挥策略,再加上他本人心直口快,说话不注意方式,吵架便是家常便饭,在所难免。

所以在要求协调各部军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黄永胜便缺失了令人信服的组织协调能力,也让人对于他是否能够服从上级指挥而存疑。

图丨黄永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纪律作风方面,黄永胜也是“散漫惯了”,政治学习不充分,十足的“武将”。

也许是由于家庭原因,穷惯了,黄永胜在做了将领后仍然不忘做生意赚钱,他曾经在延安开了一家饭馆,久而久之,影响不太好。

后来,还是陈赓想了一个办法,带着兄弟去饭馆“白吃白喝”,硬生生把饭馆吃黄了,黄永胜才打消了做生意的念头。

除了“散漫”,黄永胜还“喜玩”。第13兵团文工团要去港岛采购一批乐器,黄永胜“喜玩”的特征促使他违反纪律,跟随文工团去港岛游玩,事情败露后,受到了上级的严厉批评。

众所周知,我军一向注重作风问题,政治思想问题。黄永胜这些举动,无异于往枪口上撞,纵使他指挥再出色,也难以令人放心的将大任务交给他。

组织作风问题黄永胜确实无法辩解,与邓华这个作风沉稳优秀的“好学生”相比,黄永胜确实逊色许多。

图丨黄永胜(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美援朝战争的复杂性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邓华与黄永胜的孰优孰劣,抗美援朝战争自身的特性也是决定邓华比黄永胜更为合适的重要条件之一。

时势造英雄,与以往的战争有所不同,抗美援朝战争,这是一场跨国作战,是一场实力对比悬殊的作战,更是一场国内难以拿出丰厚财政支撑的信念作战。

跨国作战,需要适应当地环境的部队作为主力参战;实力对比悬殊,它需要善于用计谋,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的指挥官;信念作战,它需要在紧要关头能够鼓舞将士,在严冬给以言语“温暖”的将领。

参加抗美援朝的我军部队,参战成分复杂,除了最先到达战场的原东北野战军的几个军外,其余各大野战军都有部队参战,志愿军司令部的组成也异常丰富。

图丨志愿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统领、协调各部队、各指挥员,以便发挥其最大功效,便是对于指挥者最大的内部考验。

另外,这场战役表面上是军事的较量,实际则是政治的比拼,体制的比拼。

前线的战斗必须要服从于国家的战略要求,将领考虑的不能仅仅是战事上的胜利,更要兼顾全局,考虑国际环境与战争局势。

由此,邓华沉稳,擅长协调沟通,懂得如何加强将士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我军作战能力。

而且邓华更擅长从大局出发,领会上级的战略意图,所以比黄永胜更能够快速适应朝鲜战场的形势。

图丨邓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指挥得当,胜利挥师

事实证明,林彪并没有看错人,尚未出师之际,邓华便对于东北边防军,即将出国作战所需要的准备,及待解决的问题,向林彪作了书面报告,精准预判了美军的登陆位置。

并且对于我军入朝作战后的形势也作了分析,这些见解与毛主席不谋而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随后的横城一役,邓华更是站在整个战争局势之下,他深知,这场战役对于整个战争局势的影响之大,架在他身上的担子异常沉重。

虽然拥有着绝对的优势兵力,打赢不是问题,但邓华明白,不仅要打赢,更关键的是要歼灭数量更多的伪军,才可能真正的扭转战局,使之朝着有利于志愿军的方向发展。

对此,邓华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决策,即多层迂回包围,取得了漂亮的横城大捷。

图丨邓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彭德怀回国的20多天中,邓华全权指挥志愿军的人民军作战,粉碎了“联合国军”的“屠夫行动”,又在“撕裂者行动”中,坚持了20多天,实现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目的,为我军最终的胜利奠定基础。

彭德怀也曾感叹道:“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了些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昭示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终于,美国唯一一次没有打赢的战争胜利结束了。

正如克拉克所言:“我是美国军事史上,唯一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将军。”

而这一切,都归功于那群“最可爱的人们”,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