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和全国信用教育联盟(筹)(57所高校)及全国20多家行业组织共同主办的“2022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在线上拉开帷幕。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征程”。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教授,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佐书,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叶小文,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刘伟教授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论坛首次采用线上形式举办。作为连续举办16届的学术盛会,论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来自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的领导,全国信用示范创建城市主管部门、全国信用教育联盟(筹)成员单位、20多个省市信用行业协会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各行业的精英300多人齐聚网络云端共话信用,共同研讨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信用建设问题。
(一)开幕会
论坛由中国信用 4.16 高峰论坛组委会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教授代表学校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论坛工作给予了高度厚望,他在致辞中表示,非常高兴在线参加2022年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今年是党的二十大会议召开之年,也是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作为连续16年举办的学术盛会,每年都盛况空前。国家信用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信用建设的试点城市、各地区的行业协会,包括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们汇聚在这里,共同研究交流我国信用建设的理论和创新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董志勇副校长指出,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兄弟高校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在中心团队的努力下,已成为我国社会信用建设领域高端学术平台和信用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2年成立以来,中心开创了信用研究活动的多项第一,在各级领导关怀指导下打造了信用理论和实践融合发展的高端平台,积极承担了大量国家重点课题。近年以来,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激发新发展动能,积极探索创新开创了以数字信用为特点的理论实践研究新天地,力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信用学术支撑和理论保障。
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王佐书在致辞中表示,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成功召开、举国上下开启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2022年即将结束、疫情防控工作发生了阶段性变化的重要进程中,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全国信用教育联盟举办2022年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成就,梳理当前的主要问题,研究明确明年的工作任务非常有必要。王佐书理事长指出:凡是要推动一项事业的发展,最基本要研究其规律和结构,规律永远是无声的命令,规律指出了人们工作的路径和方法。以北大为主导的全国信用教育联盟力图从规律和法律层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结构决定功能,结构是要素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力图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用亡羊补牢法、对症下药法、未雨绸缪法研究信用体系的建设,向结构要信用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已初见成效。
王佐书理事长强调:今年会议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社会信用体系新征程”,要求论坛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这是论坛的大方向也是对论坛的要求。今年四个分论坛的主题越来越具体、问题意识和研究靶向越来越明确,说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方向越来越清晰明确,效果会越来越好,经过各位专家和老师们的充分讨论一定会对未来的工作注入更加有效的推动力,使论坛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
(二)主旨演讲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作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宣言,宣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叶小文副主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有其深刻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归结起来有两条: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的实事求是而又稳步迈进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契合当代基本世情的快速发展而又走和平发展道路合作共赢的现代化。第一条显示中国自己找到了一条正确的现代化的新道路,第二条展示世界正在呈现成功的现代化的新模式。
叶小文副主任指出,中国经过四十多年坚定持续的改革开放奋发图强,终于成功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十年,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地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跨越数百年的全球社会大转型,贯穿经济、科技、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给世界带来剧变是各国的共同追求,不可避免地出现两方面的基本世情。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逻辑的超越,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发布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宣言,给种种不确定性的世界以强烈的信息,给世界以明确坚定的信念;中国是重诚信讲诚信守诚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可信可亲可敬可靠的信用大国!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刘伟教授在主旨演讲中表示,非常高兴在中国信用中心成立20周年纪年活动会议上和大家见面,一方面对北大信用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表示衷心祝贺,一个学校的研究中心跨越了二十年,同时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也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另一方面,也深刻反映了在我们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信用问题、对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完善问题的迫切需要和高度重视。两方面的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共识共鸣,推动了信用中心的研究工作在二十年发展中不断取得进步,非常难得!
刘伟教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点和本质规律进行了分析,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他指出,构建完善、高水平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相吻合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涉及到社会信用制度的安排、社会信用工具的构建和运用以及在法制秩序、道德秩序、产权制度等等方面的支持和相互协调,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道德秩序的完善相关联,人类现代化有共同的特点,现代化的过程一定是社会精神变革而且不断的多元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精神价值引领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市场经济道德核心是诚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也有诚信的要求和概括,要把诚信在精神层面、道德秩序层面真正构建起来,对社会经济基础制度的建设形成支撑,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客观历史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社会信用和道德秩序完善和重构的过程和进步的历史过程。
(三)嘉宾演讲
此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信用监督管理司司长刘敏,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征信管理局前局长万存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部民商经济法室主任王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分别带来精彩的专题演讲。
刘敏司长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体系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交流。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二是团结奋进埋头苦干,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包括强化顶层设计、持续优化升级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功能、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强化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有序推进信用修复工作等;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强化责任担当,开拓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体系建设新局面,包括持续推动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制度创新、持续优化升级公示系统、统筹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统筹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和信用修复管理、深入开展信用提升行动等。
万存知参事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征信通系统工程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交流。万存知提出:第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社会信用给予了很高的定位,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追求高质量发展,其难点问题就是要解决现代化中中小微企业经济发展的问题;第二,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信用建设和其征信服务要跟上;第三,征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现在已经建成了 “征信通系统工程”。征信通系统工程包括 “四维一链”,即针对已经与银行建立借贷关系的中小企业群体,借贷信息要做到全面共享;针对没有跟银行建立借贷关系的企业,要把借贷信息以外的信息作为“替贷数据”进行共享;针对大型互联网平台上的个体工商业活动建立信息共享系统:针对抵押和担保信息进行共享,包括应收帐款的信息共享。人民银行推动建立了“征信联盟链”,主要是在省级地方征信平台之间试行征信联盟链,目前已经建成了长三角征信链、珠三角征信链、京津冀征信链,把四个维度的征信平台信息按照有序的规则、按照共享的目录纳入征信联盟链统一运行,实现征信信息的互联互通。
王伟教授从社会信用立法、在法制轨道上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建设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交流。他指出,社会信用立法要关注信用建设的发展趋势,重点要关注体系化、制度化、数字化、社会化四方面。他提出信用立法过程中要厘清三个问题:一是关于经济和金融的信用制度,以征信评级为代表的信用制度是最为经典的信用机制,可度量的债权债务关系作为基础。二是关于公共信用制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继承了征信评级信用制度,也创新了本土的公共信用制度。三是关于公权力信用主体建设,公权力要诚实守信确立公信力。由于现行的宪法、组织法等法律体系中都有对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诚实守信的规定和要求,建议社会信用基本法中仅对关于公权力主体诚实守信义务做概括性的规定,比如信用档案、信用监督管理等专属信用领域制度给予全面的规定。
章政教授从三方面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征程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信用是介于道德和法律之间的一种社会存在。道德是上线、法律是底线,介于两者之间的信用是一种社会状态和社会关系,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感觉得到,这就是信用体系。中国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是一个知识贡献,是一种进步。过去总讲信用,非常抽象,现在变为信用体系,就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建设。
未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新征程应该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章政教授表示,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即“三高一低一创造”。一是高质量,中国式现代化是高质量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必须是高质量、甚至是更高的质量要求;二是高标准,包括信用体系的构成要件,如平台、信息和数据的标准化和高标准的功能要求,即信用体系服务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能力;三是高流通,指数据的流通水平,要加快数据的流转、打破信息孤岛和壁垒,提高信用信息价值转化。一低是指信用体系也有消极作用方面,就是要降低信用风险和信用透支,增加透明度和加大法制化建设。一创造就是要把信用变成财富,人类到今天为止还处在“货币信用”的阶段,未来就是要把信用货币化,让信用创造财富和价值,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征程就是要解决“三高一低一创造”的问题。
(四)学术交流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心副主任、中国信用建设论文征集评选委员会副主任杜丽群主持揭晓2022年度中国信用建设论文征集评选获奖论文名单。2022年度获一等奖论文1篇,二等奖论文2篇、三等奖论文5篇,还有13篇论文获得优秀奖。论文作者职业主要分布于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征信业的从业者。
今年是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为更好推动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论坛组委会决定推出“特别贡献奖”表彰活动,以表彰近年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践中做出特别贡献的人物。其中,连维良、童石军、万存知、饶明华、吴列进、林钧跃、王 伟、龚淑娟、贾若骥、鞠應悌10人获得特别贡献奖荣誉。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王佐书宣读了获奖者名单及颁奖词。
在开幕式上,播放了“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纪略”短视频,短视频从发轫伊始,开创信用研究活动多项第一;领导关怀,打造信用理论实践高端平台;顺势而为,积极承担大量国家重点课题;砥砺前行,继续开创信用研究实践新天地,四个方面展示了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成立20年来取得的学术成就及发展历程,得到了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
(五)专题研讨
下午的专题研讨环节,从四个方面聚焦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讨。分论坛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立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结合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实际,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新认识。分论坛二“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城市乡村信用治理”围绕未来我国城市、乡村信用体系建设和缩小城乡差距、健全统一大市场的创新实践进行研讨,为我国城乡信用治理体系深入完善和高标准建设提供了启发和借鉴。分论坛三“数字经济下征信市场建设和信用立法实践”通过融合行业前沿和科技智慧,探讨数字经济中的征信市场建设和数据隐私保护等信用立法实践和前沿政策。分论坛四“新发展格局下信用服务行业定位与发展”通过回顾我国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历程,思考研究新格局下信用服务行业的定位与方向选择,为未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稳致远提供行业方案。
在“2022中国信用建设优秀论文学术交流会”上,10多位获奖论文作者进行了交流。在当晚举行的“第16届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年会”“全国信用教育联盟(筹)年度工作会议”上,来自30多个省、市的信用主管部门、地方信用行业协会、高校代表进行了实践理论交流,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信用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就信用教育发展、信用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