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2022年12初放开以来,随着新冠病毒感染的全球化,变异株不断出现。据杭州市疾控中心消息,近一周全市本土病例中检测到的新冠病毒株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和BF.7,同时在闭环管理的入境人员中也检测出了XBB、BQ.1、BQ.1.19等奥密克戎进化分支病毒株,这无疑加大了全民被动“抢药”潮,新冠相关话题在带动抗原检测试剂、血氧仪、蒙脱石散等抗疫物资销量的同时,也致使超9万家医美相关企业遭遇“滑铁卢”。

1月3日中午,由成立至今108年的中华医学会与美容学分会共同发布的《新冠疫情时期整形美容医疗风险管控指导意见》在网上掀起热议。该《指导意见》称,近期国内医美行业陆续出现新冠感染后的患者在进行常规医美治疗时出现恶性事故,受此消息影响,A股医美龙头们应声下挫,多只医美概念股出现午后跳水回落,奥园美谷(000615)、水羊股份(300740)、贝泰尼(300957)均跌超3%;华熙生物(688363)、朗姿股份(002612)、爱美客(300896)、华东医药(000963)等跟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医学会

新冠阳性和康复早期患者不建议做医美

为提醒医美行业重视医疗安全问题,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经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调研提出:新冠阳性和康复中患者禁止实施任何医美项目,新冠转阴康复早期(4周内)患者,慎重实施中小医美项目,原则上禁止开展全麻手术项目(不做强制约束);新冠阳性或康复中的患者禁止做激光抗衰及治疗操作,对于新冠病毒感染3个月内实施的整形美容治疗和手术,须加强随访和观察,做好相关术前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冠病毒对人体造成的是不可逆伤害,针对新冠患者医美的机构和行为规范监管,据浙江省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的一位专家表示,12月30日浙江省整形美容质控中心的讨论稿《新冠病毒感染后实施整形美容治疗和操作的安全性白皮书》(非最终版本)中提到了,新冠康复后机体可能存在高敏感状态,四周之内慎重做任何小型医美项目,尤其是全麻手术、填充注射等相关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体经过新冠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大多仍处在防御状态,这时进行麻醉会引发患者的麻药过敏,进行注射类治疗或是假体植入治疗,会引发免疫系统的排异反应。整形手术,其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非必要性的手术,它也是一种没有特别严格时间要求的手术,对于业务方面的影响,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不好说,要看市场消费者的反应”,目前正在落实《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建议,因此,建议求美者在身体状态好的时候,再进行术前评估与手术。

医美遭疫情“滑铁卢”,概念股还值不值得下注?

随着人们对于医疗美容的需求不断增长,医美已成为未来的朝阳产业,近10年来,我国医美相关企业注册量不断增加,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医美相关企业约为9.19w家,2022年新增3.47万家,同比增长18.46%,其中,广东地区以1.1万家医美相关企业排名第一,山东地区8957家医美相关企业排名第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疫情的常态化,消费也将逐步复苏,带有较强消费属性的医美很可能因娱乐业的逐渐恢复而大火,很显然,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的《指导意见》使市场预期有了明显的偏差,不仅让我国现存的医美相关企业业绩大幅下滑,还让部分被看好的医美个股纷纷跳水,致使2023年开年第一个交易日,A股金发拉比(002762)午后炸板,华熙生物(688363)、爱美客(300896)等股下跌,港股时代天使(06699)下跌3.25%。

尽管医美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健康和生命远比求美重要,采取暂缓做医美手术等避险方式,长期来看或许会对医美行业造成一定的冲击,虽说去年以来,医美行业整体表现低迷,据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前三季度,已登陆A股上市的61家医美企业中,就有35家净利润同比下滑,但正确的规避“医美乱象”,杜绝医美事故的发生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医美行业加速洗牌,必将时刻督促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规范性强,壁垒高,安全性好的医美企业才是掌握医美未来的方向标,未来,医美股业绩如何,有待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