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年间,山东青州府有一位书生,姓孔名胜,品行端庄,一表人才,但从小父母双亡,一直没有妻室。

孔胜从小好学,家里虽然贫穷,但是书读得非常不错。为了吃饱肚子,孔胜一边读书,一边给城外一个财主家的儿子当家教。

这位财主姓孙,正妻早亡,娶了一个小妾。孙员外还有一个十六岁的女儿,叫春香,为正妻所生。小妾刘氏,生有一子,刚好六岁,孔胜就是给这个孩子当老师。

孔胜刚到孙员外家里的时候,刘氏听说来了个美少年,便经常到书馆门口偷看。而孔胜为人正直,虽说刘氏有些姿色,但对其目不斜视,刘氏又故意找机会来接近他,而孔胜都是找理由回避。

孙员外听说此事后,非常佩服孔胜的为人,不仅私下骂了小妾一顿,而且还要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但孔胜推辞道:我虽是个读书人,但至今没有功名,且待我功成名就之后,再议亲也不迟。于是就把婚姻之事暂时放下了。

(一)

一天,孔胜要回城里办事,特意请了一天假,快到傍晚的时候才把事情办完,便想抄近路赶紧回去。

走了二三里路,路过一座古庙门前,忽然听到里面有一个妇人在大声呼救。孔胜听到后,赶紧跑到庙内查看,只见里面有两个胖和尚,正把一个少妇按在地上,欲行不轨之事。

孔胜吃了一惊,两个和尚也吓了一跳,还没等孔胜开口,一个和尚先抄起禅杖,对孔胜吼道:哪来的冒失鬼,打扰爷爷的好事,先吃我一杖!

孔胜好汉不吃眼前亏,转身就往外面跑,没想到被门槛绊了一跤,差点儿跌倒,把脚上的一只红鞋落在了庙门口。

孔胜见和尚赶了过来,也顾不得回头捡鞋子,光着一只脚便往草地上跑,和尚就在后面追。本来天就黑,加上草深,孔胜一个不注意,掉到了一个没有井栏的枯井里。

等和尚追上来的时候,往井里面一看,黑洞洞的,拿禅杖往里戳了几下,也戳不到底。和尚估计孔胜要么摔死,要么摔伤,反正是爬不上来,在井边待了一会儿,便拖着禅杖仍然回到庙里。

和尚回庙里一看,骂了一句脏话,原来那个少妇已经被杀死,同伙也早已不知去向。和尚觉得不能再待在这个是非之地,便逃走了。

且说这位少妇,是城中绸布店老板的妻子潘氏,因为夫妻吵架,便闹着要回娘家。

谁知道在回娘家的路上,遇到了这两个四处化缘的和尚。和尚见潘氏孤身一人,而且长得有几分姿色,便起了淫心,把潘氏拖到庙中,便要对她进行奸淫,没想到却被孔胜撞破。

一个和尚出来追孔胜,另一个和尚见潘氏呼救声不止,恐怕再招来路人,一时兴起,便用戒刀把潘氏捅死了,见同伴没有回来,便慌里慌张的先跑了。

当日潘氏走后,邻居都来劝绸布店老板,说道:你妻子这个时候出城,肯定走不到娘家,一个少妇独自走夜路,多危险啊!你还是赶紧把她追回来吧!

绸布店老板正在气头上,根本不想去找,但邻居们也是好心,拥着他一起到城外去找,恰好来到了那座古庙门前。

一位眼尖的男子,看见了庙门前面的那只红鞋,说道:这是哪里来的东西,难道庙里有人吗?

众人进庙来看,不看还行,一看吓了一跳,只见一个少妇敞着衣服躺在血泊里,仔细一看,那个少妇不是别人,正是绸布店老板的妻子。

绸布店老板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众人说道:杀死你妻子的人,一定就是丢这只红鞋的人,估计此人也跑不远,我们赶紧分头去追,只要发现穿一只红鞋的,肯定就是凶手。

众人分头去找,有几个人走了不到半里路,隐约听见有人呼救,众人循着声音去查看,听见声音是从草丛里面的一口枯井中传出来的。

众人挨近井边,听见孔胜在里面求救,便用衣服带子接成绳子,放下井里把孔胜拉了上来。

孔胜被拉上来后,众人看他光着一只脚,另一只脚穿着红鞋,拿着刚才捡到的那只红鞋一比对,正好是一双。

众人说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你杀死了人,老天爷罚你掉进这口枯井里。

孔胜惊道:我怎么杀了人?

众人说:你还想抵赖!

说完,便连拖带拽的把孔胜带到庙里,指着潘氏说道:这个女人是不是你杀的?

孔胜大喊冤枉,便把之前发现和尚奸淫潘氏的事情说了,但是众人哪里肯信他!

众人一边留下人保护现场,一边连夜去报官。知县听说发生命案,赶紧让人去现场验尸,然后将孔胜押入牢中。

第二天一早,知县升堂审问。这个知县是个糊涂官,终日只知吃斋念佛,对和尚情有独钟。知县听众人说完,便问孔胜:你为何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

孔胜把实情告诉知县,知县听他说是僧人干的,便怒道:你既然说是僧人干的,那你知道他们是哪里的僧人吗?

孔胜说:想必是游僧,我哪里认得?

知县又问众人道:你们出城的时候,可曾看见两个行脚僧人?众人皆回答没有。

知县指着孔胜骂道:肯定是你这个奴才见色起意,把那女人强行拖进庙里欲行不轨,因其不从,你便怒而杀人。后来你害怕被人发现此事,慌里慌张的逃走,这才失足掉进了枯井里,如今却想把事情赖到僧人身上!

孔胜大声喊冤,知县越听越气,让人给孔胜用刑,孔胜受刑不过,只好按知县所说的招了供。知县把孔胜问成死罪,关在死囚牢中。

(二)

此事很快传遍了城里城外,孙员外听说此事后,心想:孔先生是个至诚君子,绝不可能做这种歹事,肯定是被冤枉的。

于是便到狱中探望孔胜,孔胜见到孙员外,把事情的经过详细说了一遍,但孙员外也没有办法,只好在生活上尽力照顾他,里外打点银子,不让他在牢里受苦。

还没等行刑的批文下来,这个糊涂知县便任满调走了,新的知县还没有上任。

正好赶上当地有悍匪作乱,朝廷便派出一个姓李的大臣来此招讨。

李招讨带兵进到城里,见衙门无主,狱门大开,罪犯都跑了,只剩下孔胜一个人坐在牢中不走。

李招讨发现只有孔胜没跑,感觉非常奇怪,问道:别人都跑了,你为什么不跑?

孔胜说:我是个书生,含冤入狱,如果遇到廉明的知县,自然有昭雪之日。如果现在趁乱逃走,那就等于把罪名坐实了。所以小人宁死不逃。

李招讨点头叹道:如果官吏都像你这样奉公守法,天下哪里会有这么多暴乱!

孔胜将自己的遭遇诉说了一遍,李招讨拿出原来的卷宗,边看边说道:

这个知县真是糊涂,若真是你杀人,为何还会留下红鞋?

若是没人追赶,为何不回去找鞋?

如果不是被追得心慌,为何会掉入井中?

而且那位少妇既然是刀伤,为何现场没有发现凶器?

此案破绽太多,只恨没有抓住那两个和尚。

李招讨提笔便把卷宗改判,为孔胜开释了前罪。

李招讨对孔胜说道:我军中正是用人之际,你不如在我这里当个参谋吧!孔胜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当下便脱去囚服,换上军服。

过了一会儿,外面有人来报,说发现贼兵掳掠的一批妇女,听候发落。孔胜向李招讨说道:这些女子,都是被贼兵掳走的。现在应该找一些空房安顿好,等着家里来认领。

李招讨便让孔胜经办此事,正当孔胜点名造册的时候,忽然在人丛中发现了孙员外的小妾刘氏,孔胜大吃一惊,问道:你怎么会在这里?孙员外和其他家眷呢?

刘氏说:当日听说贼兵来了,员外领着我们去一个尼姑庵避难,没想到半路上走散了,我被贼兵掳到这里。你不是被关在牢里吗,怎么现在还当官了?

孔胜简单的说了一下自己的经历,便向刘氏问清了那个尼姑庵的名字和位置,派人拿着自己的名帖去接孙员外。

且说孙员外丢了小妾,正在庵中烦恼,忽然听说孔胜来请,而且小妾也安然无恙,便一起来军营相见。

孙员外与孔胜把酒言欢,席间员外又提起女儿的亲事,孔胜说道:感谢员外不弃之恩,现在军务繁忙,等我将此事报告李招讨后,再给您答复。

第二天,孔胜去见李招讨,禀报了自己的婚事。李招讨说道:这是好事,我举双手赞成。然后还拿出了二百两银子让孔胜去下聘,相约凯旋之后便回来娶亲。

此后,孔胜便跟着李招讨四处讨贼,屡献奇计,打得反贼落花流水。而且李招讨大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拥戴。后来孔胜密献奇计,让李招讨活捉了贼首。

李招讨班师回朝,尽述孔胜功绩,天子赐孔胜为进士,封为浙江监察御史。孔胜衣锦还乡,与孙员外的女儿春香完婚,此时孔胜年仅二十四岁,而春香正好十七岁。

婚后,孔胜带着家眷去浙江赴任,没想到这一去,不但办了一件大案,而且连自己的冤屈也一并昭雪。

当地有一个开豆腐店的张三,因为母亲病死,没钱买棺下葬,便借了一笔高利贷,本来只借了十两银子,没想到利滚利成了三十两。

张三是个实在人,因为是葬母欠下的钱,所以不想赖账,债主过来催债的时候,张三实在拿不出钱,便说道:

我是个穷人,真的还不起这么多钱,家里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抵债,只有一个妻子,不如你们领去吧!

债主说:我只要银子不要人,何况一个民妇,哪里值得了30两银子?我再宽限你几日,你自己卖了妻子,然后把银子还给我。

张三心想:我的妻子容貌一般,恐怕也卖不出三十两的价格。除非卖给人贩子,可能会多卖几个钱,可是心中不忍。

张三想来想去,只好把此事告诉了妻子,妻子听后放声大哭。

(三)

张三夫妻这么一哭,惊动了隔壁一个大善人刘生,他是做药材生意的,一直没有娶妻。

刘生一心向善,平时攒了几十两银子,正好有个和尚在此地结棚化缘修寺,刘生正准备把这些银子捐给和尚。

张三夫妻痛哭的时候,刘生正好请那位和尚在家里吃饭,听到哭声便出来打听缘故,回到家中,想道:

捐款修寺是善举,但救人一命更是行善。不如把这些银子给了张三夫妇,这样可以保全他们夫妻,岂不是比修庙更好?

刘生于是对张三说了此事,并把三十两银子全给了他。张三含泪说道:你的银子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为何把银子给我呢?

刘生说:我和你是邻居,帮一把是应该的,实在不忍看你们夫妻分离,你就不要推辞了。

张三正在犹豫的时候,那收债的债主又来了,说道:今天必须还清欠款,否则吊起来打你一顿。

刘生说:不用了,银子我已经替他借到了,你们拿去吧!债主见有了银子,也不管是哪里来的,拿上便走。张三感激涕零,对刘生倒头便拜,刘生连忙把他扶起来。

第二天,张三置办了酒席,请刘生来家里喝酒。席间张三让妻子出来陪酒,刘生非常不自然,喝了两杯就要走。

张三把刘生留住,自己起身进了屋里,再也没有出来。刘生心里不安,问道:你丈夫怎么不出来喝酒?

张三妻子低着头,也不说话。刘生向屋里高声叫道:你快出来,不出来我走了。

这时张三妻子含泪说道:我丈夫已经从后门走了,不会回来了。

刘生惊问:这是为何?

张三妻子哭道:我丈夫说你也是小本买卖,怎么会平白无故地把银子送给我们?他说反正我的身子也是你保全的,见你没有妻子,便把我送给你了,这是他写的字据!他已经去普陀山出家了。

刘生听后,勃然大怒道:我本是好意,你们却这样看我!难道是我要谋他的妻子不成?说完,起身便走。

刘生回家后,非常生气,心想:这张三也太小看人了。他若真是走了,我也不好在此地居住,不如搬到别的地方吧!

邻居们知道此事后,都说刘生假撇清,等收拾好房子,肯定会回来娶张三的妻子。

过了两天,刘生搬走了。邻居们见张三妻子几天不出门,便有好奇的人去他家里询问,见大门虚掩着,喊也没有人答应。

其中一位胆大的邻居进屋去看,只见张三妻子歪着身子死在床边,脖子上还有瘀痕,好像是被掐死的。

众人猜道:刘生刚搬走,张三妻子便死了,他肯定脱不了干系。出了人命案子,赶紧报官吧!

知县听说死了人,问明情况后,便让人把刘生抓了起来,刘生说道:小人替张三还了债,他想把妻子送给小人,但是我没有同意。后来我为了避嫌,只好搬到别处去住,不知张三妻子为什么死了。

知县骂道:你不要他的妻子,为何会替他还债?分明是假意推辞,暗行奸骗,因为张三妻子不从,便行谋害。

虽然刘生再三喊冤,但知县哪里肯信,一顿大刑伺候,刘生便屈打成招。

且说张三离开家后,本想出家,但无奈生了一场大病,一直住在城外的一家客栈里。

病好之后,刚要出发,听说自己的妻子被杀、刘生入狱之事。张三吃了一惊,心想:

刘生肯定不是杀人凶手。我把妻子送给他,妻子已经同意,没有不从的道理。如今妻子被杀,刘生被冤枉,看来我得回去把这件事弄清楚,决不能让好人吃亏。

张三回到城里,直接去牢里探望刘生,刘生说道:你说你何苦多此一举呢!不但害了妻子,连我也受到牵连。

张三说道:这件事因我而起,我去向知县申冤。

刘生说:没用的,知县已经定案,哪里会承认自己判错了!

张三说:那我就去上面告状,听说新来的御史大人公正廉明,我去找他便是。说完,别了刘生,回去准备状纸。

且说这位新来的御史,正是当日的孔胜。孔胜在街上经过的时候,张三拦住了轿子,大声喊冤。

孔胜接了状纸,让人把张三带回衙门,问清此事后,便让人到县衙把卷宗都提了出来。

第二天,孔胜开审,仔细研究了一番,问道:张三离开后,有什么人到过他的家里?

众邻居都说没有见过。孔胜又问张三:你有什么亲戚吗?

张三说:小人家里穷,亲戚倒是有几个,但基本上没有来往。

孔胜又问刘生:你平时与什么人有来往吗?

刘生说:小人一直独居,就是还债喝酒那几天,曾请一个化缘的和尚来家里吃过一顿斋饭。

孔胜问:他是哪里的和尚?

刘生说:是城外宝定寺募捐修殿的,就在小人家的那个巷子里结棚募捐。我本来是想把这三十两银子施舍给他,但后来见张三有难,便替张三还了债。

孔胜又问:这个和尚还在那里吗?

邻居们答道:刘生迁居之后,这个和尚也跟着不见了。

孔胜沉吟了一会儿,说道:这件案子先放一放吧,过些日子再审。

此后,孔胜再也没有提过此事,一直搁置了两个多月。

(四)

一天,孔胜去宝定寺烧香,顺便捐了一百两银子。住持听说御史亲临本寺,率领众僧出来迎接。

孔胜在寺里烧完香,问道:听说你们要修缮大殿,这银子是从哪来的?

住持说:我们寺里有十个和尚,专门在各地募捐,现在已经凑得差不多了。

孔胜问道:这十个和尚都回来了吗?

住持说:目前都在寺里。

孔胜说:正好,我想请这十个人吃顿斋饭,也算慰劳一下他们。

住持一听,赶紧去召集这十个和尚,可等了半天,只来了九位。孔胜见状,不高兴道:为什么还缺一个和尚,难道我好意请他吃斋,他都不给面子?

于是便吩咐衙役去寺里寻找,务必要把那个和尚带来见他。那个和尚听说御史要找他,更吓得不敢出来,东躲西藏,最后被衙役从一个旧香案底下拖了出来。

孔胜问道:当日在某巷结棚化缘的,可是这个和尚?

众人回道:就是他!

孔胜指着和尚怒道:你谋害了张三的妻子,还想躲到哪里去?

和尚还要抵赖,孔胜让人把他和住持都带回衙门细审。孔胜升堂之后,根本不给和尚解释的机会,直接上了夹棍。和尚受不了疼,便如实招供了。

原来和尚听说刘生把三十两银子给了张三,心里产生怨气。后来见张三把妻子送给刘生,而刘生没有要。

和尚便化妆成刘生,晚上到张三家里,想骗奸张三妻子,没想到被张三妻子识破,大声叫喊起来,和尚被怕邻居们听见,上去便掐住了她的脖子,直接把她弄死了。

孔胜见案子已经审明,便打了和尚三十大板,押进死囚牢里。

孔胜对住持说道:你的徒弟在外面化缘,却做出这种不良勾当。本应让你连坐,姑且先饶了你,罚你拿出三百两银子给刘生,以解刘生冤屈。

孔胜又让人把办案的知县和刘生都带了过来。对知县说道:这就是你办得冤假错案,本应参你一本,现在给你个面子,罚你拿出俸银五百两,补偿刘生。

然后对刘生说道:你是一个大善人,让你受苦了。现在给你八百两银子,作为嘉奖和补偿吧!

刘生叩头谢恩,说道:我死而复生,都是老爷的功劳,我情愿出家,不要银子。这八百两银子,建议一半用于修缮大殿,一半给张三另娶妻室吧!

张三也叩头道:小人本来就要出家,这银子我也不能要,还是都捐给寺里吧!

孔胜听后,说道:既然你们都不愿意要银子,而且都想出家,这事儿就交给我吧!

孔胜又对住持说道:你们寺里这些和尚,没有几个真心愿意出家的。有的是被父母所误,有的是为了混口饭吃,有的是想在此躲官司,遁入空门后,好吃好喝有了,便心生邪念,

正所谓“饥寒起道心,饱暖思淫欲”。我现在准许你们还俗,想回家的发银子五两,都回家当良民吧!

孔胜此话一出,果然有一半多的和尚领了银子回家。

(五)

过了几天,孔胜又把住持召过来,说道:我想在寺里设立斋坛,普斋往来云游僧众。待完满之日,给张三和刘生剃度。

只是见你寺里僧人不多,而且还不中用,我看需要召集各处的名僧共办此事。随后,便发出榜文,住持领命回去操办此事。

此榜一出,那些云游僧人闻风而至,孔御史亲临寺里接见,逐一登记造册,安排房间休息。

这一天,来了一位和尚。

这和尚不是别人,正是几年前追赶孔胜掉进井里的那位。和尚早已经认不出孔胜,但孔胜却一眼认出了他,假装说道:

昨天夜里观音菩萨托梦给我,说明天有一位这般模样的和尚过来,正是有德行的得道高僧。如今正如菩萨所言,果然来了。我要请你到衙门里吃斋请教。

说完,御史便引着和尚去了衙门。和尚刚要进门,衙役说:禅杖不能带进去。

和尚进了后堂,孔胜突然大喝一声:来人,给我把这个和尚绑了。

和尚大惊,喊道:贫僧无罪!

孔胜说:你说无罪?你还记得五年前追赶掉落井中的书生吗?那和尚仔细看了孔胜一眼,惊得大气都不敢出。

孔胜说:你当时怎么弄死了那个少妇?如实招来,免受皮肉之苦。

和尚招认道:小人当年与师兄路过古庙,正好遇见一个漂亮娘子,两人便把她拖到庙里,欲行不轨之事,可没想到被老爷撞破,我这才把老爷赶落井中。

等我回到庙里,见那妇人已死,师兄也已经不知去向。其实,追你的人是小僧,但杀人的却是我师兄。

孔胜说:你的师兄现在哪里?

和尚说道:几年没见了,不知道他在哪里!

孔胜拿出僧人的名册让和尚指认,只见他的师兄三日之前便已经到了寺里。孔胜当即派人把另一个和尚捉拿归案。

孔胜对这个和尚说道:你五年前在古庙里杀死一位妇人,你的师弟已经招认了。

这位和尚特别狡猾,说道:我从来没去过什么古庙,更没有杀死什么妇人!师弟与我有仇,是故意诬陷于我。

两个和尚便当堂吵了起来,孔胜对两人都用了刑,但两人都不改口,孔胜没有办法,先把两人分别押在牢中。

夜间,杀人的和尚在牢里睡不着,想道:御史大人没有看清我的面目,明天待我再坚持一下,只要不承认,料他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想好便准备睡觉,可怎么也睡不着,三更时分,隐约听见黑暗中有鬼哭声,和尚惊恐,只听到耳边有声音传来:你杀得我好苦,今天要还我命来。

和尚害怕,不觉失声道:你是那个妇人的冤魂吗?我一时害了你,是我不对,待我出去之后,一定多做些好事超度你!

刚说完这句话,只见火光通明,原来是孔胜派衙役故意扮鬼来诈他上当,和尚见自己说露了嘴,只好认罪了。

后来,孔胜亲自到寺中为张三、刘生剃度,并让他们登台念佛,两人称自己只会念佛,不会诵经,孔胜说道:你们两人是真正有德行的高僧,只需念佛便可超度众生。

三日之后,孔胜让人在寺里搭了三堆木柴,然后把那三个和尚带了上来,每人一堆木柴,当场宣判了他们的罪名,然后一把火,把三个和尚全烧死了。

完事之后,孔胜让众僧还俗,不愿还俗的全部到衙门领取度牒,如果没有度牒,不许过州越县,否则以强盗论处,众僧叩谢而去。

说来也巧,当日审理孔胜的那个糊涂知县,也恰好来此地任官,孔胜把他叫到府中,当场给他看了和尚的口供,糊涂知县知道自己当初办了错案,吓得磕头求饶,孔胜罚了他一千两银子,二百两给了孙员外,其余八百两捐给了寺里。

孔胜在当地干了几年,公正廉明,百姓无不称颂其神明,后来一直升官至殿中侍御史。

孔胜与春香生了三个儿子,个个都有出息,孔胜夫妇二人也活到八十岁寿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