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全面开发 持续发展
(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八年)
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八年,是胜利油田全面开发、持续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尽管有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但广大职工坚决排除干扰,坚持发展生产,年年超额完成国家原油生产计划,原油产量平均每年以百分之二十七点九的速度增长,出现了胜利油田发展史上第一个产量增长高峰,在黄河三角洲地带建起了我国又一个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这个阶段,除对已发现的油田全面进行开发,对已投入开发的胜坨油田进行综合调整,使其生产能力实现翻番外,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O年还先后开发建设了东辛、永安、郝家、滨南、尚店等五个油田。一九七一年以后,又继续开发建设了孤岛、平方王、垦利、纯化、现河庄、垦西、临盘、渤南、广利、埕东(注:编者写的“呈东”,实际上应为“埕东”)、商河、王家岗、义和庄、义东等十五个油田。在勘探工作上,继续执行“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各个歼灭”的方针,在加深勘探东营凹陷的同时,对沾化凹陷、车镇凹陷、惠民凹陷也展开了勘探,发现了利津、梁家楼、大王庄、草桥、罗家等十八个油田。在油田建设上,油气集输、水、电、路、通讯等各项系统工程基本配套。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也取得一批新成果。到一九七八年底,累计找到二十九个油田,其中投入开发的二十个油田。累计生产原油一点二亿吨,累计向国家上交利税三十三点四亿元,相当于国家投资的四点二倍。一九七八年,原油产量达到一千九百四十六万吨,约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五分之一。一个新型的石油工业基地在黄河三角洲崛起。
一、全面开发,原油产量持续增长
从一九六六年开始,胜利油田全面进行开发,连续十二年,年年有新油田建成投产,年年超额完成国家原油生产计划,原油产量以平均每年百分之二十七点九的速度增长。在油田开发中,通过不断实践,反复探索,不仅掌握了开发构造比较简单的大油田的工艺技术,而且积累了一套适合复杂断块油田勘探开发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中国东部地区相同类型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东辛油田的开发
东辛油田是一九六一年四月发现、一九六八年三月投入开发的,这是一个多断层、多断块、多油层、多种油藏类型的复杂断块油田,共有二百一十九条断层,把含油构造分割为一百八十五个断块,各个断块天然能力差别大,多数能量不足。但在开发中,由于实行了“层间接替、井间接替、断块接替”的方针,不仅使油田产量稳定,而且逐年增加。一九六八年生产原油二十八万吨,一九七八年上升到一百五十七万吨,平均每年增加十三万吨,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积累了一套断块油田开发的经验,主要有五条:
1、以含油富集的主力断块为重点,安排钻井程序。东辛油田的储量分布不均衡,主力断块储量、产量占的比例大。是油田高产稳产的基础,先行开发比较有利;次要断块则根据勘探情况,逐步投入开发,以接替稳产。按照整体设计的要求,对各个断块的开发,分清主次,先易后难,分批实施钻井程序,从而加速了东辛油田的开发进程。
2、按照油层类型确定开采方式。东辛油田根据天然能量大小区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断块:第一类,天然能量充足,断块与广阔的边水相连。这类断块利用天然能量以较高的速度开采,可以获得较好的开发效果。第二类,有一定的天然能量,断块局部与边水相连通,但能量不能满足高速开发的要求。第三类,没有天然能量补给,断块完全处于封闭状态。因此,第二、三类断块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注水方式进行开发。东辛油田从一九七一年开始进行注水开发,对东辛油田的合理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3、发展适合断块油田特点的工艺技术。对于断块油田,除了采用一般油田开发的常规工艺技术外,还必须采用适合断块油田特点的工艺技术。东辛油田主要发展了双管分采、钻定向斜井、大泵抽油、双泵采油等工艺,提高了油田开发水平。
4、按照断块油田开发程序,分期分批完善地面建设系统。东辛油田地面集输系统经历了单井试采流程、分区流程、主体工程以及扩建完善阶段,在建设过程中,地面工程没有出现重大的反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抓好勘探开发和建设各个环节的协调工作。东辛油田把勘探开发和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地球物理、油田地质、油藏工程、油田建设各路密切配合,协调统一,才赢得高水平。
到一九八七年,东辛油田投产十一年,累计生产原油一千二百八十六万吨,占同期胜利油田累计原油产量的十分之一,是胜利油田的主力油田之一。这是胜利油田开发效果较好、生产比较主动的断块油田。
(二)地面建设的完善配套
一九六七年以后,由于新油田不断投产,原油产量迅速增加,油田地面建设工程也进展较快,油、气、水、电、路、通讯和机修、矿建八大系统工程,基本配套齐全。到一九七八年,已建成原油生产能力一千九百零五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二亿立方米。在油田地面工程的配套建设中,长输管线穿越黄河和东黄输油管线(东营至青岛市黄岛)的建设,工艺新、施工快、质量好、投产及时,在整个油田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
从一九七O年以来,位于黄河北岸的滨南、孤岛、渤南、临盘等油田相继投产,这些油田生产的原油都要通过输油管线输送到黄河南岸的长输首站。要使黄河南北两岸的管线连接起来,就需要进行管线穿越黄河的施工。油田建设战线职工,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对黄河河道反复调查,针对黄河河床宽,水深流急,含泥沙多等特点,创造了曲线顶管法,冲吸式水力挖沟沉管法、气举法等穿越黄河的施工技术,先后使十五条输油输气管线穿越黄河。
一九七三年,随着全油田原油产量的迅猛增长,原有的东辛(东营至辛店)长输管线和张东(张店到东营)铁路的运力已不相适应,为了使胜利油田原油既能出口,又能运往全国各地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将东黄(东营至青岛市黄岛)输油管线作为重点抢建工程,列入一九七三年国家计划。这条管线管径五百二十九毫米,长二百五十一公里,当时设计年输油能力为一千万吨,经过垦利、广饶、寿光、潍县、安丘、昌邑、高密、胶县等八县市,地形复杂,穿越河流、公路、铁路一百三十四处,开挖土石方二百八十五万立方米。一九七三年九月,油田调集一万多名干部、工人一道,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东黄输油管线于一九七四年九月六日建成投产,保证了油田原油外输任务的胜利完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