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锡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江南名城。如何守护历史文脉、提升旅游品质,让无锡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未来遥相呼应,绽放精彩。在无锡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带来了自己的思考。

保护工业遗产——

让它们讲好无锡故事

【现状】

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本世纪初,随着无锡工业结构调整,工业企业“退城进园”,一部分老厂房老建筑被保存下来,成为宝贵的工业遗产

市政协委员周惠琳介绍,无锡已先后公布了两批共34项工业遗产,78项不可移动工业遗产为文物保护单位、控制单位。目前,无锡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方式主要为功能置换。然而,在工业遗产的保存上,主要为工厂的建筑,忽略了原有的设备、产品、文书档案、图纸、影像等文献资料和关键生产工艺、技术等核心物项。不仅如此,工业遗产的活化和利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引进的餐饮项目过多、缺乏工业遗产开发使用后的反馈与改善等。

【建议】

周惠琳建议,在我国第一个工业遗产保护性文件《无锡建议》的基础上,无锡应进一步出台完善针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让无锡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有法可依。

她建议政府与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为工业遗产保护出谋划策。周惠琳介绍,工业、仓储作为无锡工业遗产土地利用的主体,记录和见证了无锡近现代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历史,真实地反映了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积极尝试用系统化思维方式来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强化科技赋能,建设智慧平台,推出数字体验展,重现无锡民族工商业的辉煌。”

建设锡菜博物馆——

让无锡味道“历久弥香”

【现状】

“目前,我市共有省文物局备案博物馆62家,人均拥有博物馆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但在展示无锡地方菜的领域尚属空白”,市政协委员倪程赟指出,锡帮菜中既有酱排骨、太湖三白、长江三鲜等全国知名的菜肴,又有在烹饪饮食历史中占重要地位的“非遗”太湖船菜及近代工商业兴盛的代表“荣家菜”。是内涵丰富、结构完整的地方菜体系。

然而,随着掌握传统手艺的老一辈厨师因年龄逐渐淡出行业,年轻一代因经济、教育等原因,厨师从业者数量和质量都显不足,一批传统菜式正在消失,与之相伴相生的文化也面临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境地。

【建议】

为了尽可能地保留和传承锡帮菜,留存乡土历史文化,展示城市的精神文化特质,倪程赟建议在古镇古街中建设锡菜博物馆,考证和收集餐饮器皿、加工制作工具、食材、菜谱菜单等各类历史文物、文献,保护和留存传统锡菜的制作技法和样式味型,让市民了解乡土人文,向游客推广无锡味道。在倪程赟看来,博物馆的历史性和古镇古街的特质十分契合,独特的参观项目也能在江南古镇同质化较重的现状下,成为古镇的亮点和招牌,并在一定程度上盘活古镇商铺资产,减轻经营压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锡菜博物馆还能让无锡老字号再次焕发活力”,在倪程赟的构想中,博物馆除了馆藏陈列,还能设置菜品制作、食材加工等体验项目,依托锡菜老字号,研发主题文化宴、主题餐厅、主题旅游线路,推动锡菜老字号发展与时俱进。

优化旅游资源环境——

让游客“走进来”更想“留下来”

【现状】

无锡是一座山水旅游城市,自然风景旖旎、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不少无锡市民从国外游、国内游回归到市内休闲游,除了去著名景点游览外,随着抖音等一些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是在“网红打卡点”“驴友攻略”的指引下,进行登山、露营、拓展、划艇(舢板)等活动。“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市重点旅游资源亟待优化提升”,政协委员季超对此颇有研究。

【建议】

“只要有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中皆是景”,季超认为,发掘旅游资源,首先要会“欣赏美”,如蠡湖周边和太湖沿岸以自然风光为主,不需要过多建筑的点缀,可以把自然空间还给市民;还要能够“管理美”,以著名的“风景公路”山水西路为例,道路两侧停车位设置较少,可以在观景点和果品交易集中区设立临时停车点,体现景区的人性化和舒适度。

季超注意到,无锡还有不少存量资源可以盘活,去年拍卖成交的统一嘉园便是其中之一。“周边即将开工建设无锡植物园,两园若同期建设同时开园,将成为无锡旅游产业发展强力的增长极”,季超说。

优化旅游资源还要注重品牌打造,大浮片区一年四季物产丰富,枇杷、醉李、橘子、杨梅、葡萄深受游客喜欢,但品牌效应不及鸿山、马山。“做好品牌建设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感、让果农有实在的获得感”,季超建议,大浮片区作为无锡南部的绝版地,尽量不要大拆大建,可以在保持原始风貌的基础上,结合民俗风情,在优化布局、丰富业态上作研究,在品质、特色、差异化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