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8日,河南一处废弃的道班房里,91岁的老人独自呆在房中,这天是他的生日,儿女们陆续来到狭小的屋里为父亲庆生。

看着儿孙满堂,在这个欢聚时光,朱柯信老人缓缓说出了一个72年前的秘密。

17岁那年,他加入了抗战部队,参加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可却在1941年的郑州城保卫战中,因为受伤严重被迫退伍。

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朱柯信老泪纵横,当说到自己打鬼子的时刻,他满是皱纹的脸上也变得神采飞扬。

儿女们半信半疑,但为了让老爷子放心,他们还是前往警局查询,却没想到这一查,发现父亲真的是一名抗战老兵,但却出于种种考虑,将事情隐瞒了72年。

这是为什么呢?他又有什么经历?

图丨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隐瞒72年的秘密,却为了儿女吐露

2012年,河南因暴雨引发了洪水,很多村庄的老房子都因此而损毁,朱柯信家的老屋也是其中之一。

已经91岁的朱科兴独自一人住在老家,儿女们得知老房子被洪水摧毁的消息后,连忙回家探望亲,请他去兄弟姐妹家轮流居住,也好让儿女们敬孝,却没想到被老人一口拒绝。

朱柯信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后,搬去了附近一个狭窄的废弃道班房,还告诉儿女过好自己的日子,别总回来看他。

儿女们知道父亲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可是父亲近年来已经患上了老年痴呆,时而清醒,时而迷茫,现在又一个人住在废旧房屋中,他们又怎么可能放心?

过后,他们向政府申请了新的住宅用地,直到新房开始建设,这才告诉父亲。朱柯信知道儿女心疼自己,对这样的先斩后奏哭笑不得,只能接受。

图丨废弃道班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屋建成还要一段时间,所以2013年老人的生日还是在废旧道班房庆祝。生日当天,儿女们纷纷带着另一半和孩子来到了破旧小屋,一屋子人让老人家喜笑颜开。

吃饭时,朱柯信浑浊的眼神突然清明起来,他缓缓讲述了一个17岁少年参军,却在19岁的时候,因为在战争中受伤严重,而不得不退伍的无奈故事。

最初儿女们听得津津有味,以为这是父亲在讲老朋友的故事,可当父亲告诉他们,这是自己的故事时,都感到非常震惊。

父亲已经91岁了,他十七八岁的事情不是发生在70多年前,又如何能查得到?是不是父亲老糊涂了,将听过的故事安插在自己身上。

他们将信将疑,可看着父亲一边流泪一边诉说,而且话语条理分明,就连年份都吻合了,他们开始犹豫,究竟要不要查?

图丨寿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他们考虑到父亲已经91岁了,如今说出的一定是放在心里很多年的事,商议过后,他们前往警局询问,将父亲口中的时间,地点,事件和部队名称一一报出。

很快,警局就找到了相关资料,证实了朱柯信的身份,他确实是一名抗战老兵

随着父亲的光辉事迹被展露出来,儿女们这才知道,普普通通的父亲也有着辉煌的过去,可是这样一桩光荣的事迹,为何被父亲隐藏了72年?

回忆起曾经那个特殊的年代,儿女们恍然大悟,父亲自小没念过什么书,当年应征入伍也是心中一腔热血作祟,可他进入的是国民党抗战部队。

后来新中国成立,他自然会担忧,若非是这次洪水冲垮了老屋,而国家政策有所补贴,也许父亲会把这桩旧事带进坟墓。

图丨警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他们问父亲时,得到了更加感动的答案。

老屋毁坏,要修建新屋,朱柯信自己没什么存款,又不想拖累儿女,再加上他得知近年来抗战老兵有很多优惠政策,想要借此减轻儿女身上的负担,才说出了往事。

政府得知朱柯信老人目前的困难后,更是对他钦佩不已,提供了不少补贴。

朱柯信感受到政府的贴心,终于松了口气,露出了笑容,自己当年参加抗战,72年后能让儿女以此为傲,荣誉来的虽然晚,但也足够光宗耀祖了。

后来,更有相关人员前来采访,想要了解抗战年代的往事,朱柯信诉说着,眼神渐渐的放远了,仿佛又看到了那个血肉纷飞的年代……

图丨看望朱柯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有北洋军阀混战,后有日本帝国主义霸权

朱柯信生于1922年,那是北洋政府时期,各地军阀混战,征土地、征钱粮、征武器,身在普通家庭的他也深感战争的危害,盼望着和平的到来。

可惜天不遂人愿,1937年,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也对中国发起了全面总攻。

朱柯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在两年后的一次征兵中,他立刻加入了抗战部队,现在的他还能清晰的记得,那是国民党精锐部队第13军。

新兵入伍什么脏活累活都得干,而且朱柯信没读过书,也没接受过什么教育。

虽然在部队里很辛苦,但朱柯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为了和平而战,因此再苦再累她也不怕。那段时间里,他高速成长,不但学了枪械射击,还学会了近身搏斗。

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朱柯信的实战经验不断增加。

图丨国民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他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表现,他在部队中的职位也很快提升,真正的从一个入伍新兵成为了部队精锐。

国民党精锐部队第13军是蒋介石的心腹部队,战斗力极高,因此,在抗日战争中朱柯信所在的部队总是游走在前线,是打击日寇的前锋。

1941年10月,日军有了新的阴谋,他们企图夺取郑州城,于是郑州保卫战打响了。

作为国民党精英部队,第13军也接到紧急任务,前往郑州城参与战斗,负责拦截黄河沿岸的日本军队,然而,这一任务失败了。

由于事出突然,被调遣到郑州城外时,第13军装备不齐、物资短缺,就连弹药也严重不足。

日军发起攻击时,第13军陷入劣势,战前侦察时他们没有洞察先机,分析敌军时也没能得到正确的情报,很快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

图丨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附近唯一的援军就是守卫郑州城的部队,可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他们也不能轻易支援第13军。

前有敌军,后方是郑州城的老百姓,民族的血性和心中的责任感是第13军坚持战斗的精神支柱。枪林弹雨中,第13军很快就用掉了最后一颗子弹,开始和敌人拼起刺刀。

朱柯信这时只有19岁,却已经有两年的抗战经验,他举刀杀敌,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战斗”!

可是现实生活却不像抗日神剧那样轻松,面对敌人的围攻,虽然朱柯信骁勇善战,但还是被捅了16个窟窿。

他仿佛失去了痛觉,不断挥舞着手中的刀,直到眼前最后一个敌人倒在地上,他才失去意识。援军来了,他们打扫战场时,发现了浑身是血的朱柯信。

图丨拼刺刀(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身上被捅了16个刀伤,并且失血过多,但凭着两年军旅生活锻炼出的强健体魄,以及他强烈的求生欲望,朱柯信打败了死神回到人间。

可是,朱柯信也因为受伤过重而告别了战场,得知消息的一瞬间他万念俱灰,恨自己既不能战死沙场,也不能继续为国杀敌。

随后,他冷静了下来,知道自己留在部队里只会给战友们添麻烦,于是主动申请了退伍。

离开战场的朱柯信回到了河南老家开始务农,但他没有放弃自己从小保家卫国的理想,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支持抗日战争。

他深知,抗日必须从自己做起,于是捐出了家中为数不多的粮食,还呼吁当地的父老乡亲也为抗日部队捐献物资,有粮的出粮,有人的出人。

图丨捐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虽然只是在郑州的附近,但依然有无数人被杀死、饿死。

当地老百姓同仇敌忾,在国共军队共同配合下,终于在10月31日将日军赶出了郑州,收复失地。得知此事,朱柯信比身边的父老乡亲更加高兴,毕竟他就是在这场战争中退伍的。

看着身边欢欣雀跃的亲朋好友,他对自己两年的抗战经历只字不提,一则他所在部队在战役中全军覆没,二则战友们全部牺牲,唯有自己活了下来,这让朱柯信心中自责万分。

在家乡务农时,乡亲们曾看到他身上的伤痕,问他是怎么回事,朱柯信只推说是出村时被鬼子抓去进行鞭打留下的,幸好有部队路过解救了他。

乡亲们觉得这是他的伤心往事,于是就没再问过。

图丨抗战老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旅生涯仿佛梦境,髦耋之年方吐实情

回到家乡的这些年,朱柯信的身体虽然比不上在部队的那些年,但恢复之后也比常人强壮些,再加上曾经在军队中的经历,让他比常人多了几分坚持和干劲。

退伍之后,生活也算幸福美满,结婚生子,成家立业,看着妻儿老小其乐融融,若非身上还有16个伤痕,朱柯信几乎要以为,自己过去两年的戎马生涯只是一个梦境。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当消息传来,全国上下都在庆祝,朱柯信也万分欢喜,但他对于自己的过去依然守口如瓶。

随着时间流逝,新中国成立了,朱柯信有了新的担忧,毕竟他当年加入的是蒋介石的心腹部队——国民党精锐部队第13军。

图丨开国大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几年,他每天都担心自己被视为国民党反动派,被打上间谍、特务的名号,更担心自己的军旅经历连累家人,连睡觉都不安心。

同时,朱柯信也很庆幸,即使是朝夕相处的妻子,他也没有将这个心里的秘密说出。

虽然妻子和儿女不知道他那段军旅生活,但在他们的眼中,朱柯信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怕苦不怕累,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朱柯信也渐渐放宽心,在田间务农,把儿女们养育成才,当儿女们长大成人离开家里,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他的心中都是感谢新中国、感谢政府。

看着儿女们也养育了孩子,朱柯信渐渐老去,体力更加衰弱,可在乡下,体力衰弱也代表着生活的艰苦,但他从来没有开口问儿女要过一分钱。

图丨务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虽然没有开口,可他艰苦的生活儿女们都看在眼里,很是自责,但他们也知道父亲的倔强,因此常常带着礼物探望朱柯信,这种时候,朱柯信只能无奈地劝儿女少花点钱买礼物。

朱柯信在乡间独居虽然艰苦,但儿女们常来探望,还有老朋友在旁辅助,可是随着过去的老屋变得破旧不堪,屋顶上有几个窟窿,必须用碗接水,儿女们也越来越不放心

儿女们商量着,轮流将父亲接到家中赡养,朱柯信却立刻拒绝了,朱柯信知道,老人和儿女一起居住,会发生很多矛盾,因此他不想拖累儿女,拒绝了他们的好意。

图丨破旧老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新世纪之后,朱柯信年纪也越来越大,80多岁时还患上了老年痴呆,时而清醒时而迷茫,这也让儿女们更加担忧,可他却从不松口去儿女家居住。

直到2012年7月24日凌晨,受到强降雨的影响,河南南阳西峡段有多处山体滑坡,不但造成了交通中断,还有大量洪水,围困了十多个乡镇。

朱柯信那座本来就年久失修的老屋,也在洪水的冲击下完全损毁,幸好当地军警及时赶到,救出了受困人民。

儿女们原以为这次父亲只能同意来自己家居住,没想到这次朱柯信却选择一个人搬去狭窄的废弃道班房居住,这让他们无奈极了。

图丨洪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知道,父亲是绝对不会跟他们住在一起了,于是就想办法,在老家给父亲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

当了解了洪灾之后,政府补贴人民的政策后,立刻帮父亲申请了一块新地盖房子。当朱柯信知道的时候,新房子已经开始修建,他也只好接受了儿女们的好意。

随后他想起了政府的宣传,对过去那些抗战老兵会发放补贴,于是就在自己的91岁生日宴上,讲出了过去的那个故事。

72年来,这个故事都隐藏在他的心中,因为最后那次战役的失败,所以他从来不以英雄自居,甚至心中隐隐认为自己做了逃兵。

但是英雄不会被人民忘记,国家也记得保卫自己的战士,朱柯信的抗战经历得到了政府的认可。

图丨抗战老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尾

朱柯信生在战乱年代,从小就立下了保卫祖国,为和平而战的梦想,用自己的青春守卫了祖国和人民,即使因为受伤不能征战沙场,也要在力所能及的地方为祖国出力。

老兵不死,只会逐渐凋零。今天的繁荣盛世,是因为有人默默负重前行。

朱柯信所在的部队虽然早已化为尘埃,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却值得被人传颂。

今天我们看似生活在和平年代,却也有无数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虽然不能拿起刀枪,却依然能够为国争光,那些看不见的敌人容易麻痹我们的神经,所以更需要向老兵学习,默默付出,抵御外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