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记录了不可再现的历史细节,无比珍贵。今天为大家展现一组晚清老照片,看看100多年前的人物形象与社会生活风貌。

这位女子五官端正,面相饱满,再加上那一对“三寸金莲”,她十五六岁的时候很可能有很多青年男子向她的父母提亲。她穿着袄裤,腰间塞着一块绣花大巾,那是“蔽膝”,用于遮盖大腿至膝部,是古代遮羞服饰的遗制。

秋天,水稻成熟,农民将从田里收割下来的一捆捆水稻在特制木架子上摔打,谷穗就掉到了地上。再对谷穗进行几次加工,就获得大米了。没有农业机械的年代,所有的工具都那么简陋,干农活全凭力气。

3位木匠使用的工具在20种以上,锯子、刨子、凿子、斧子、墨斗等等,相信还有更多的工具没有展示出来。工具越多,说明工艺精细,这一行的技术含量也就越高。常言道“十个木工九断指”,就是说做木匠有一定的危险性,受伤是常有的事。

下雪天,颐和园里银装素裹,慈禧太后在德龄和大太监崔玉贵的陪伴下游园赏梅,并饶有兴致地在一棵梅花前留影。她顺手把一枝梅花拉到自己面前,人与花相映,与当今老太太在景区拍照毫无二致。

男子进山打猎,捕获很多山鸡、兔子等野味,扛出来出售。扁担上挂着的那些小动物,在今天都受法律保护,大家休想去捕猎,更不要购买食用。

三个少年分别背着箩筐,不知道在做什么事,显然是为生计奔波。

在河南开封,医生金纯仁(Gershom Whitfield Guinness)与他的助手正在为病人做手术。他开办了一家小型医院,虽然条件简陋,但一年仍要做数百台手术。为了便于与当地百姓接触,他入乡随俗,剃发蓄辫,换上了长衫马褂。

“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 花船就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风月场所。据记载,乾隆时期,“广州花船不下七八千,皆以脂粉为生计”。每到黄昏时分,停泊在岸边的花船灯火通明,娇声燕语,达官贵人和贩夫走卒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品味和财力的去处。

晚清的断桥与现今在细节上有比较大的不同,画面中“断桥残雪”碑亭在路南,而现在的位置在路北。那时候桥上还建了一道门,每天定时启闭,限制着人们进入白堤的时间。桥头似乎有人开辟了一块菜地,看来官府对西湖风貌没有整体的管理规划。

灵光书院由岳爱美(Amy Oxley)创办于1898年,专门训练盲童。不仅教盲童学习使用盲文,还教他们学习技能,比如结草席、编竹篮、制游廊椅、制棕门帘、修风琴、修钢琴等等,毕业之后让盲人能通过劳动养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