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三种经济体制,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对现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运而生。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溯源自改革开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际上就是我国在经济领域开启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理论。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指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87年10月,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有机统一的体制。1992年6月,国家领导人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10月,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阶段性胜利。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3年以后,我国主要围绕国有企业和城市发展展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全面推进了分配体制、金融体制、财税体制等领域的改革。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七条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年6月中央颁布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标志着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初步建立;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和要求。之后随着“九五”计划的完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明显的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在生产流通各个领域发挥出重要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得到巩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形成,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初步形成。直至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郑重宣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与此同时,我国在经济领域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矛盾突出、收入分配不尽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而这些问题的存在驱使着我们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的世纪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个决定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现在金融体系、建立涉外经济体制等领域,都推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改革举措。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出台,为中国经济在新时代迈向高质量发展,为经济体制在重大改革上实现突破性进展,为构建更加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