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学技术取得新成果

胜利油田的科研工作在“十年动乱”中遭到严重破坏。一九七五年,遵照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科学技术队伍要整顿”的要求,油田制定了加强科学技术工作的措施,建立了地质、设计、钻井采油工艺、地震和测井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科研机构,全油田形成了一个科技工作网,有力地推动了油田科技工作的展开。到一九七八年,全油田累计实现科研技术革新一万六千九百二十一项。

钻井工艺技术方面,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一九六四年石油会战初期,由于对油田地质情况认识不足和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采用低钻压、低转速、小排量钻井,井打得很慢,还经常打斜。会战指挥部及时召开技术座谈会,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出了“破除恐斜病,勇敢打直井”的口号,采用了“地变我变,均匀送钻,已满保直,以快制胜”的打井方法,解决了井斜问题,并试制成功了千米刮刀钻头,使钻井速度大大提高;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三年,在勘探孤岛油田过程中,根据这一地区井浅地层软的特点,又采用了满眼钻具、重钻压、高转速、大排量等钻井技术,创造了一天时间用一直钻头打一口井的好成绩;一九七四年以来,狠抓了金刚石刮刀钻头、泥浆泵的改造和优质轻泥浆的攻关,采用高压喷射钻井新工艺,先后创造一只金刚石刮刀钻头进尺三千二百零三米,二十三天五小时十五分打完一口三千二百九十米深井的新纪录。

采油工艺方面,为解决油井治砂与防砂问题,研制成功了滤砂管、酚醛溶液地下合成、水带干灰砂、水泥浆砂、树脂核桃壳、酚醛树脂溶液等六种防砂方法,提高了原油产量。在机械采用方面,钻井采油工艺研究院设计制造成功了链条抽油机,该机采用了独特的轨迹链条换向原理以及柱塞式液封气动平衡装置,适用于长冲程、慢冲次的抽油条件。与老式抽油机相比,节省钢材百分之四、五十,节电百分之四十,节省安装用料百分之四十,安装也方便。由于不断攻克油田开发上的技术关键,逐步创出了一套适合胜利油田的分层注水、分层采油、稠油开采、防砂堵水、水力泵采油、酸化压裂等新技术,主要开发指标达到国内同类油田的先进水平。

四、铁人式职工队伍的成长

在“文化大革命”中,胜利油田广大职工,排除干扰,战胜困难,英勇无畏地进行油田生产建设,涌现出一批模范集体和英雄人物。3252钻井队发扬铁人精神,敢打敢拼,勇于攻关,不断刷新纪录。一九六六年打井五万零六百七十一米,创造胜利油田新纪录;一九七二年钻井进尺达到十四万零三百三十二米;一九七三年又创造了十五万一千四百二十米的全国最高纪录。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燃料化学工业部授予3252钻井队以“铁人式的英雄钻井队”光荣称号。

为勘探新油田而壮烈牺牲的共产党员吴玉田,是油田铁人式职工队伍中的一个突出代表。一九七三年九月二十一日下午,32192钻井队在罗5井钻井中,司钻吴玉田发现有井喷异常,他立即指挥工人防砂防卡。接着,井内压力高达四百多个大气压,气体带着泥浆砂石从井口向外喷射,硫化氢毒气熏得人喘不过气来,睁不开眼睛。吴玉田看到在钻台上的副司钻有被熏倒的危险,他立即冲上去,从副司钻手里抢过刹把,坚持活动钻具,但强大的硫化氢气体连续不断地向他袭来,侵入他的肺部。当他牺牲时,手仍然紧紧握住刹把。在兄弟单位的支援下,32191钻井队职工迅速战胜了井喷,保护了国家财产。

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在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钻井工艺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顾心怿,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就在渤海湾地区从事石油矿场机械和钻井采油工艺的研究。二十多年来,他完成了十多项科研革新项目。他研制的“链条抽油机”,一九七八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一九八O年国家二等发明奖。他负责设计试制的我国第一艘浅海钻井船,一九七九年在石油部钻井群英会上获奖。一九八二年,他又带领有关科技人员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始了胜利2号步行式浅海钻井船的设计。经过三年的试验研究,胜利2号已投入正式建造。顾心怿还参与完成了佛手钻头、刮刀钻头、大直径钻井取芯、集油站仪表自动化等攻关项目。顾心怿工作勤奋,治学严谨,在科学试验中,日夜奋战,不畏艰苦,多次被评为胜利油田和山东省的劳动模范。一九八五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