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基业是刘备奋斗大半生,最后的成果。面临如此大好局面,文臣武将都已具备的条件,因何而半岛夭折,自己遗恨白帝城的绝唱。这不得不说其内部问题的复杂性,还是他不善于梳理的后果。
在蜀汉政权的组织结构中,不仅有自己的嫡系派,还有荆州系、益州系与东洲系。内部过度膨胀,并不是自己能够短期消化的。自己的地盘小,只有稳固根基才能稳定基础。只是刘备自夺取益州基业后,就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称帝与军权上。
对于政权的内部势力划分不够重视,导致本末倒置。而当时五虎上将中,有三人已经对他的行为不满,产生异心。这也是为何蜀汉基业始终没有雄起,只是勉强维持的问题。那么如果当时刘备能够一统天下,会对三人中哪个将领出手。
一、马超的被动投降与政治投机
这个问题还是在于蜀汉的内部稳定欠缺,与刘备的疏忽不重视有关。刘备作为一个投机者,靠皇室宗亲的名义,摆脱底层寒门的尴尬地位。又利用投靠各大诸侯的机会,博得自己的名声,积累一定的底蕴。这些问题都是为自己上位赢得筹码,这就造成自己的短视。
好不容易获得稳定的地盘,人也就容易发飘,对于风险的调控不到位。当时为获得益州地盘,攻势受挫时,不得不接受马超的投靠。马超的叛变让张鲁受挫,刘璋轻易放弃抵抗。刘备也获得自己梦寐以求的立足地。
开始不注重基本盘的建设,而是想要图谋更大的基业,很多不该有的心思也开始膨胀。马超是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投靠刘备集团。这一点刘备很清楚,但马超急于报仇雪恨。不顾忌自己三次变节投靠的黑历史。
为赢得刘备的信任,在刘备称王、称帝时,极力劝谏。获得五虎上将资格,但却一生受到排挤,郁郁而终。他的报仇之心没有实现,对于刘备也没有忠心可言。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兵权,好夺回自己的凉州基业。
二、赵子龙的天下观与对刘备的失望
第二位有异心的就是赵子龙,为何会是他。这不是他要背叛的理由,而是其有着自己的政治信念。赵云可以说是三国将领中,比较奇葩的存在。他不为某一个人死忠,只为自己心中的大义。只要谁能够保证爱护百姓,心怀天下的雄主。他就会为谁效力,是一个真正胸怀天下的仁将。
当初投靠公孙瓒是为抵抗异族,后来投奔刘备也是因为其有仁德之心。只是后来事情的发展却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为求上位而不惜造成更大的动乱。且在关羽问题的漠视,之后的反攻东吴的战略弊病。都让赵云为之寒心,只不过君臣二十年的交情,只能藏在心里。
刘备崛起时,礼贤下士,爱护百姓。直到成就基业后,就开始暴露自己的本性。争霸的野心开始显露,不再是大汉的卫道者。赵云是心怀天下的将领,自然不会因为只满足自己私人权欲的刘备,而制造动乱。
三、关羽的义利观以及对于刘备短视的背离
第一位有异心的就是关羽,他是刘备的起家根底,对于刘备的问题知根知底。按理说不应该有这种心思,但关羽还有另一面,那就是自己的谋略并不缺。对于刘备的为人如何,自己与他20年的交情,可以说很是清楚。
没有崛起时,双方之间是过命的交情。但崛起之后的动态,就让人难以捉摸。尤其是镇守荆州之时,刘备在后方的操作,让其感到不安。为此与刘备有矛盾,那就是黄忠与马超被提为五虎上将。而他更是拒绝刘备亲封的五虎上将官印。
光复汉室还没有成功,刘备就开始着手军权的限制与内部的制衡。让关羽独自抵抗魏、吴的攻击,自己坐镇后方观望。在三方征战期间,拒不出兵救援。等关羽失败之后,借这一名义图谋孙吴的基业。只不过把自己搭进去,蜀汉基业不稳。
关羽看出刘备的意图,也有自己的安排,那就是对于曹操的投靠。在危机时刻,向曹魏靠拢。只不过曹操不明其意,错过这一时机。为孙吴所得利,葬送关羽的性命。刘备对于这三人的异心,有着自己的安排。那就是首杀关羽这个最了解自己的兄弟,以大义压服赵云,用利益捆绑马超。
结语:在刘备崛起的道路中,关羽对他的帮助最大,但也最了解自己的问题。为防止关羽的做大,只能先清楚这个最大的威胁。而赵云则不是最主要的,马超只是在自己的掌控中。真要是赢得天下一统,关羽是最难逃脱这一难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