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绝对不会去的!”丁秋生斩钉截铁的说道。对此态度,谭政也是无能为力,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来劝说丁秋生让他来后方政治部了。

“坚决不去!我要在抗战一线杀鬼子,谁也不能拦着我!”这可能是两位老乡火药味最浓的一次对话,谭政不是那种会轻易放弃的人,可是多次的劝说都没有结果。

这里是军队,违抗军令的人是要受到严格处分的,出于无奈,谭政也只好上报上级。

毛主席听了,面容严肃的说道:“在军队里,军令如山,若是不从,严以处分!”

图丨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上下有志爱国者,都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中。而丁秋生,也是这些能人志士中的一员,那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上前线打鬼子,保家卫国。

年轻气盛的丁秋生可不想去什么红军工程学校,每天晚上他的梦里都是铁马冰河、黑云压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丁秋生认为自己能尽的最大力量就是前往一线奋勇杀敌,而不是被调到一个文职上当政治委员。

而在这个特殊的关键时刻,毛主席下达这个处分,也有他的良苦用心。

晚年的丁秋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下了一部别开生面的小说《源泉》。有人评价:那次违抗军令,也许是丁秋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也正是这个契机,让原本一字不识的丁秋生开始学习文化知识,从而写下了《源泉》这部宏伟壮阔的历史诗篇。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丁秋生的生平,感受这位抗战老将的人格魅力。

图丨老年丁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艰苦卓绝的岁月

1913年10月,丁秋生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的一个穷苦人家,他的父亲在他还未出世时就外出谋生,从此杳无音讯,只有母亲独自一人把他拉扯大。

民以食为天,为了活下去,7岁的丁秋生随母亲一同来到安源要饭。

11岁那年,为了养活他们母子二人,丁秋生来到了煤矿当童工,那时的他只是一个天真的少年,以为有工作就能吃饱饭,过上好一点的生活。

一开始,他并不能如愿以偿地吃饱饭,于是他努力埋头苦干。尽管如此,还是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他开始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自己每天拼命干活,赚到的工钱甚至没有那些大人擦皮鞋的钱多。

渐渐地,他的热情开始褪去,可是他也说不出来哪里不对,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他17岁那年。

图丨丁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9年,毛泽东在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上提出:红军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和党的组织的任务。

1930年农历八月初,毛泽东带着他超前的思想,来到了安源宣讲,准备拯救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那是丁秋生与毛泽东的第一次相遇,丁秋生在工友的告知下来到了广场,准备看一看这位只存在于人们口中的传奇人物。

17岁之前的丁秋生,与很多人一样,只想每天都能吃饱饭,能把日子过好一些,是一种无法得到的奢望,直到去往广场的前一刻,他还没有感受到今天和之前度过的17年有什么不同。

广场上早已人声鼎沸,在人们的熙攘与嘈杂声中,一位面相和蔼、书生气质的男子迈着大方的步伐走到讲台前。

图丨毛泽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秋生第一次看到有这般气场的人,他以前所见的人要么是身子佝偻的工友;要么是肥头大耳的地主;要么是街边的混混和乞丐。

从来没有人像此时这位在讲台上说话的人,大方洒脱,眼里充满着坚定与希望之光,他听着毛主席的演讲入迷,好似台上那人就是内心深处真正的自己。

听完了毛泽东的宣讲,丁秋生恍然大悟,困扰他多年的那份“不对劲”,此刻在毛泽东亲民的话中显现出来。

宛若马良的神笔,将那些困惑与不解一一勾勒:面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工人们必须站起来,打倒资本主义!那一刻,丁秋生沉寂多年的热情再次被点燃,他决定响应号召,加入红军。

图丨毛泽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醍醐灌顶!当天下午,丁秋生兴致勃勃地告诉母亲,自己要去参加红军了。

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哪里舍得这个儿子,十分不愿儿子离开自己,丁秋生看着生他养他的母亲泪流满面,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只好以沉默代替豪言。

几天后,丁秋生偷偷去了红军的队伍里,告别了养他的一方水土和对他最亲切的母亲。一名17岁的少年,怎舍得自己的生母泪流满面,对自己哭喊着“不要走”?

只是人要成长,也必然会失去一些东西,他已经决定好,将这份母亲对自己的爱一直存于心间,而他的成长之路,就是这条充满艰辛的伟大革命之路。

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开始被迫长征,队伍在从江西瑞金出发前,丁秋生被调到了军委红星纵队当民运干事,他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央军委领导机关打前站。

1935年9月,干部团缩编为干部营,丁秋生被调到中央通信警备局当指导员。

图丨丁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个平静的夜晚,那时的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受到工业的污染,整个夜空白金点缀、圆月高挂,明亮的月光洒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尽管周围的视野良好,丁秋生依然恪尽职守,夜深了还在查岗。

毛主席处理政务到深夜,换作是别人,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之后,可能会直接回家倒头大睡吧,但毛主席决定出来透透气,接着继续回去工作。在他出来散步的路上,恰巧遇到了丁秋生。

星光灿烂,宛如革命之火,一点一点的散发革命的光芒,丁秋生未来也会成为闪耀群星中的一颗,二人聊了许久,从家乡与身世到革命情怀、战场杀敌。

丁秋生将自己参加革命以来的满足感、荣誉感、归属感对毛主席尽相告之,并表达了自己在革命中体会到的使命,就是上前线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于战场,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毛主席也感慨:我军正是有大量像丁秋生这样的良将,才能一次次在困境中化险为夷,革命才能热火朝天的进行。

同时毛主席也了解到,丁秋生并不识字,甚至很多一线战功显赫的将领,也存在文化方面短板的问题。眼看国难情急,必须尽快提高我军的战斗力与军人素质。

图丨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违抗命令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适应战斗的需要,中国工农红军改编成八路军。

丁秋生被调到了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知识。在了解了日军的暴行与国难在即之后,丁秋生义愤填膺,誓要上前线杀鬼子,他认为,以自己过去的战功,被调到前线是理所当然的事。

1938年6月,丁秋生等来了调度命令,可是他等来的不是上前线的命令,而是进入军委工程学校担任政委的通知。

那个时间段的八路军,装备只有小米加步枪,很难与日军的机动车和坦克对抗,双方战力严重不平衡。

恰巧,之前送往苏联学习的一大批技术人员学成归来,许多国内的知识分子也想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去,于是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工程学校,以培养战时所缺的高级技术人才。

图丨丁秋生(前排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经一年多的筹备,工程学校已经整备得很完善了,但是却没有合适的人来担任政委一职。丁秋生之前也在苏区当过政委,绩效良好,在大家的共同商议下,一致同意丁秋生前往工程学校任此一职。

丁秋生对此心理存在着相当大的抵触,他认为男子汉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就该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

时任八路军后方政治处主任谭政,对这件事感到十分头疼,他找过丁秋生多次谈话,劝他服从命令,可是都没有结果。两人都在军中待了很长一段时间,自然懂得违抗军令是要受到严格处分的。

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那时的丁秋生还未能理解工程学校的重要性,他坚持要上前线,即使受到处分也不怕,谭政对此也很无奈,只好向毛主席上报这件事。

对此,丁秋生一点也不慌张,自己与毛主席可是很熟悉的。他认为,毛主席一定会理解自己坚决的态度,和勇于上战场杀敌的决心,必然会同意自己上前线。

图丨谭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听闻,决定下令处分。“任何时刻都要服从军令,这才是军人!军中不是儿戏,丁秋生还是干部,更要严格遵守上级下达的命令。”毛主席严肃的说。

“可是丁秋生也确实有上前线战斗的才能,况且他一心上战场这件事勇气可嘉,具有良好的积极性,可不可以从轻发落?”谭政也开始替丁秋生求情。

“正是因为这样,才更要严厉处罚,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军法不容情。”毛主席也了解丁秋生的为人,虽然嘴上这么说着,心里却有另一番打算。

丁秋生是一把还未开刃的大刀,迟早会砍向鬼子的头颅,只是这把大刀需要打磨,才能尽显锋芒。随后,丁秋生被调到八路军留守处巡视团当巡视员。

在这里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丁秋生看见了每一把枪,是怎么发到将士们手上,每一件冬衣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给前线的战士们穿,每一顿午饭,每一粒盐是跨过了多少山水与艰难险阻,才到军队的后方。

图丨丁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秋生真正体会到了后勤部队的重要性。而后,丁秋生又到了抗大工作,随后上级又安排丁秋生赴中央党校学习。

他开始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文化知识,严守军中纪律、党的纪律。在党校的学习还未结束,丁秋生又接到了去往军委工程学校当政委的命令。

这一次,丁秋生的心境已经完全改变了,现在的他褪去了几年前的冲动与自负,取而代之的是稳健与从容。

到任后,他带领大家投身于艰苦的学校建设工作中,在这奋斗的岁月里,他深刻体会到了毛主席的良苦用心。

明白了自己空有一身肝胆是不行的,要想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眼前这些才华横溢的青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卸去了身上的武装,将自己的心灵连同思想一起“武装”了起来。

图丨丁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锋芒终将展露

1941年8月,丁秋生告别了与他长期相处的工程学校的战士们,离开了延安,奉命带领80多名干部东进齐鲁。

队伍一路向北,经子长、清涧、绥德、米脂,由葭县沙峁头渡过黄河,在离开延安后的第8天,进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兴县。

丁秋生在这条前往山东的路上,感受到了与以前不一样的革命情怀。由于敌人的封锁,他们一行人很难通过平汉线,以前的他可能会带兵强行冲过去,而现在的他变得沉稳,有想法。

他联系了彭德怀将军,彭德怀吸取前几次秘密通过而不能的教训,让一二九师护送丁秋生一行人强行通过。

可是还是有意外发生,就在还有30多人没有通过隘口时,敌人的铁甲车双向袭来,企图封堵众人。

丁秋生冷静地站在沟沿边,指挥大家通过封锁线,随后带领大家急行军,于拂晓前进入冀南抗日根据地。

图丨丁秋生(左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胜利后,丁秋生任山东野战军八师政委。

1946年8月,丁秋生率部队参加了苏北泗城攻坚战,后配合华中野战军参加了宿北战役,开创了全国内战爆发以来,山东野战军一次歼敌3个旅的壮举。

接着,又回师参加鲁南战役,取得了一次歼敌5万余人、生俘国民党军2个中将、师长的空前大捷。

八师经过这两大战役,经历了大兵团作战,和对机械化敌军作战的考验与锻炼,愈战愈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丁秋生曾出任第七兵团兼浙江军区政治部主任、浙江军区副政委、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委等职,并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图丨丁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投身创作

革命的战斗,不只是在战场上的厮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能够战胜前进路上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历史性跨越,离不开我军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

丁秋生正是受到毛主席“特殊”的帮助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在后来的岁月里做出了更多的卓越贡献。

1964年,丁秋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源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发表,形象、生动的展示了思想政治动作,在我军发展中的强大威力和战斗力,生成的内在源泉。

图丨《源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当时比较熟悉丁秋生的将士们说:“丁秋生就是一台永远停不下来的工作机器”。战争年代是这样,全国解放后也是如此,仿佛不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他就浑身难受。

但他的这种干劲也敌不过岁月的消磨,在北海舰队的党委会上,他倒下了。

及时的抢救,让他摆脱了死神的追捕,组织上下令让丁秋生离职休息一段时间,这可把丁秋生急坏了。可是他的内心也清楚,以他现在的身体状况,若是投身工作只会给身边的人添麻烦。

医院里护士忙碌的身影,让他不禁回想起自己的军旅生涯,总是在一阵又一阵的忙碌中充实的度过。折戟沉沙、千帆渡江,那些充满磨难的岁月早已远去,自己现在每天坐在病床上,又能干些什么呢?

图丨丁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回想起一件事:20世纪50年代,组织要求所有的干部写一份自传,丁秋生自然也写过。只是当时写完后文件袋装不下,没能留进档案里,于是他让秘书把这份自传找出来。

当初秘书看完丁秋生写的自传后,感叹太精彩,简直就是一部活史,自然记得保存在哪里。借此良机,丁秋生决定写一本小说。

写小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身体抱恙的丁秋生,却还是每天花很长时间在写小说上,甚至有时一天写十个小时以上,来看望他的人劝他不要太拼命,可他就是不听。

他后来还找到在总政文艺社当编辑的王愿坚,帮助自己修改这本小说,王愿坚对这个题材很有兴趣,便同意了下来。

两年后,《源泉》与读者见面了。出版社给了丁秋生一万多元的稿费,他拿着这笔钱给帮助自己改稿的同志,每人发一些生活补助,其余全部上交党费。

图丨丁秋生纪念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十年代的一万元,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啊!对于他来说,最大的财富就是在光荣的中国人民共产党带领下工作。

关于这本小说,丁秋生还给自己的孙子取了个小名叫“源源”。

1995年,82岁的丁秋生于北京病逝,一代传奇,就此在历史的舞台上黯然谢幕。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戎马一生,奉献为国!

拒绝调往后方的命令,丁秋生有他的胆量。毛主席的处分,打磨了丁秋生这把未开刃大刀,使之蜕变为一把锐利无比的利刃,于乱军之中,砍出一条前往光明未来的康庄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