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和大家分享了通过PPT工具来进行商务视频制作的成功实践,但同时也在文末留了一个瓶颈方面的伏笔。

PPT工具的核心始终是幻灯片制作本身,侧重点也在内容的设计层面上,因此在视频化转换层面则有点力不从心,需要设计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动画和切换设计上,同时也难以满足更多视频元素的剪辑和同步。

这就是我当时所遇到的瓶颈。

在我们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无论何时都有可能会遇到各种瓶颈,一旦我们遇到了瓶颈,那么我们唯有迎难而上,积极主动地应对瓶颈,这样才是不断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年来,一个个“星系”的出现正是积极应对瓶颈、以攻为守对抗瓶颈的结果。

“第五星系”也是如此。针对PPT在制作视频上的瓶颈,我决定进军视频剪辑工具,播种第五星系。

对于这一完全陌生的工具,我尝试了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也就是“阶梯式学习法”,而这又是不那么传统的阶梯式学习。

我过去曾做过软件行业的产品经理,调研过大量的用户类软件,知道国内企业设计的软件往往较“轻”,不仅界面简单、上手快,还会在特定功能上加入一些微创新,带给用户更好的操作体验。

但与此同时,有些复杂功能就被剔除在外了,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

而国外企业设计的软件则显得更“重”,带给客户无比强大的功能,同时也使功能的完整性大大增加,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面,但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的操作也会更为复杂,上手也会更慢。

因此,从初学者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希望高效学习多种面向类似用途或场景的软件的话,不妨选用其中的两种软件,并以国内软件为先、国外软件为后的顺序进行学习,形成阶梯式的学习路径。

我便是基于这一路径来学习视频软件的。

在选取软件的过程中,我恰好在某购书网站上看到了一本指南类书籍,这本书籍的整体内容框架恰好和我的想法一致,作者先从国内的“剪映”软件开始讲起,然后再“进阶”到Adobe公司的Premiere(Pr)软件,最后通过几个综合案例将两者串了起来。

我毫不犹豫地将这本书收入囊中,成为最为重要的一本参考书,每天我都会花2小时来进行深度学习。

这本书还有非常好的一面,也就是非常注重实践,所有重要功能都是通过一个个实操案例来引出来的,让读者在完成操作之后,便能充分掌握相应的功能点。

在学习过程中,我完全按照这本书的节奏进行学习,努力掌握每一个功能的适用场景、实操方式,力求能在实践中准确应用,我也会认真分析每一个综合案例,充分掌握案例中的功能点及相互间贯通的方式。

在实操过程中,我也会主动进行自我扩展。

首先,在每一次实操时,我会基于书本提供的案例素材进行操作,直至最终产生的效果与书本最后呈现的效果完全一致,而如果做出来的结果有偏差的话,那么我会第一时间探寻原因。

在探寻原因的过程中,我会查阅大量资料,包括各种详细教程和论坛,不仅能让我找到问题的答案,还能让我有机会接触到额外的知识,让知识得到“滚雪球”式的扩展。

第二,在每一次实操时,我并不会限于各个案例中所列举的部分,而是会尝试所有同一系列所包含的的其他部分,这里往往有着更为广阔的世界。

比如,针对视频剪辑中的“转场特效”,书本中的案例出于抛砖引玉的角度考虑,列举的是一些较为频繁的效果,而要想举一反三,真正学通学透的话,那么就需要尝试更多效果,以量变促质变。

因此,在学习“转场特效”的过程中,我对软件中的所有效果都进行了尝试,会仔细观察最后呈现的效果,并在更多不同类型的视频源应用,通过对结果的对比,找到每个特效所对应的最佳场景。

最终,我站在了这本书的“肩膀”上,熟练掌握了剪影和Pr这两个工具,并逐步开始了实践应用。

在明年的视频号运营中,我会为大家带来更为精彩纷呈的视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