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问青年说》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出品。

建造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梦想,中国航天人已为此接力奋战了30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将迈得更稳更远。未来,普通人可以上太空吗?“星际旅行”会成为人类日常交通的一部分吗?我们会拥有“宇宙舰队”吗?青年问青年说,青年科学家和你一起寻找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生张昊东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随着我国的航天员不断去往太空“出差”,普通人何时可以上太空?

我们请来了北京宇航推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业奎,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我的个人观点应该是在2035年前后有可能实现。去太空出差,要受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第一个是太空任务的一个附加值,它具体能创造多大的一个价值,包括满足普通人对太空向往的愿望吧,这个都是影响太空出差的主要因素。

第二个是去往太空出差的路径安全,那么也就是说,技术上的储备需求,需要我们进入太空返回地球,它的(交通)工具一定是低成本的、高可靠的这样一个条件,满足这样的条件才有可能实现普通人可以到太空“出差”。

大学生李冠彤也提出了他的疑问,未来,“星际旅行”会成为人类日常交通的一部分吗,若想实现这一愿景,还需要哪些技术突破和支持?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702所高级工程师、航天科技集团青年博士联盟科创部副部长、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王龙对此回答道:“我相信会的,其实就像100多年前的人们都无法想象,今天的人们可以乘坐飞机环球旅行一样,‘飞着’出行已经成为人类日常交通的一部分。”

“我想说你指的星际旅行,如果是到空间站或者月球这类相对较近的地方呢,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技术手段确保飞行器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同时想要成为日常交通的一部分,还需要考虑经济性,必须把成本降下来。如果是它比较远的星球,那么可能需要突破的技术就比较多了。比如动力技术,通信技术,长期的生命保障系统,以及旅途中出现的维修问题等等。”

大学生张昊东接着问道:“星际旅行”时,如何应对星际间的危险状况或突发事件,如陨石带,耀斑等?

王龙对此问题进行了解答,这个问题目前还是比较超前的。我想我们能做的,一方面是要想办法怎样去准确地探测,然后合理地规避掉这些风险。另外就是规避不掉的时候,我们要有一定的应对办法,比如主动出击去消除障碍,还有就是想办法增加飞行器结构本身的防撞性能,遇到一些小的撞击,能够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并具备一定的修复能力。

大学生李冠彤发问道:未来,航天器的发展是以大型为主,还是以商业化、小型化、量产化为主?

针对这个问题,王龙是这样说的:可以说这两者是并用的,都是需要发展的,要满足我们不同的需求。

比如我们后面还要继续进行的空间站建设,探月探火等深空探测,都需要发展大型的,比如我们国家就正在开展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我们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龙乐豪院士今年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曾表示这样的一个火箭,超过了历史上所有的火箭的运载能力,将来除了实现我们更遥远的,比如载人的火星探测,还有建立月球基地,甚至于将来直接民用,就让它建造空间太阳能电站来运输。

与此同时商业化、小型化、量产化呢也是满足我们另一个维度的发展方向。比如中国长征火箭的发射次数首次迈上50大关,从1到100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用时是37年,而现在我们一年就达到了50次,这也说明了我们现在对发射任务的需求很大。像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除了大家熟知的“胖五”、“长七”这些,还有小型化的长征十一号。

此外像我们航天一院除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几年还研制了捷龙系列号称为“商业航天的国家队”。而在卫星方面,大家也可以看到这些年关于各种低成本的微小卫星的报道也是越来越多。

大学生张昊东提出了最后的疑问:我们会拥有“宇宙舰队”吗?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还需多久时间?

王龙对此做出了解答: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空,推动航天技术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这是我们发展航天事业的初衷。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包括星际移民,我相信大家现在想象的很多画面,在未来都是可以通过技术实现的。

当然也是要看我们的实际需求。我也非常期待屏幕前朝气蓬勃的青年同学们,未来能够和我们一起投身航天事业,相信有了你们的智慧和汗水,你们所畅想的画面一定会更早地实现。

微信编辑:林骏佳

记者:叶雨婷 梁艳

美编:王忻媛